此次内地的秋拍动静可谓不小

一年一度的中国秋季拍卖首战――香港秋拍落下帷幕,苏富比等三大拍卖企业整体比去年下滑15%-20%的成绩相对本就不高的业界预期可谓意料之中

在经历了香港拍卖市场的调整后,佳士得(上海)、北京翰海的秋拍之槌相继落下。此次内地的秋拍动静可谓不小,特别是一些拍品火爆的拍卖场面,也引起了市场各方的广泛关注,并对于接下来的秋拍市场产生不小的影响。

香港秋拍缩水市场谨慎观望

香港大拍一直以来都是内地市场行情的风向标。10月的香港秋拍作为今年秋拍的第一轮,显示行情并不乐观。

从总量来看,香港秋拍持续了市场疲软的态势。据一些藏家透露,香港苏富比、保利(香港)、嘉德(香港),除重点专场和夜场的精品成交表现平稳外,多数日场成交情况并不乐观。

结果也显示,与春拍相比,秋拍成交总量和成交额均有不同程度的缩水。在今年的香港春拍中,香港苏富比总成交额34.2亿港元,保利(香港)春拍总成交额为11.36亿港元,嘉德(香港)总额是3.47亿港元。而在本轮秋拍中,这组数据分别为:香港苏富比29.04亿港元、保利(香港)8.22亿港元、嘉德(香港)3.43亿港元收官。与去年同期相比,甚至有更大的缩水幅度。

市场人士估计,市场下滑的态势还将持续。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尚勇认为,未来内地市场还会延续调整的态势,短期内还谈不上复苏。

业内人士分析,秋拍市场遇冷与诸多因素有关:如拍品匮乏,至纯天珠,市场资金量不足,礼品市场受挫等。尽管,本次香港秋拍中,个别重要拍品的出现仍然能够获得市场关注,并以相对理性的价格成交。但较为明显的状况是,秋拍中的中低端拍品,包括一些名家的普通作品,则成为市场真实情况的“试金石”。目前,处于市场回报的高风险期,一般性艺术品受流通性限制,在短期内很难回收资金,是多数藏家出手谨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华辰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甘学军也向根据多年观察,艺术市场基本上是五年一个轮回,目前也正处于行情低点,要等到大的经济形势好转,和新一轮资本的注入。

藏品稀缺和资金短缺互为因果

业界认为,2012年,艺术市场开始调整,去年秋拍的回暖本已让业界部分人士认为整体市场走向平稳,但自今年春拍开始显现的“征集难”到今年秋拍反而愈演愈烈,以前只在中小拍卖公司出现的精品匮乏蔓延到整个拍卖市场。

分析人士表示,市场资金短缺、藏家结构本身变化、市场精品在秋拍前提前分流、市场前景晦暗不明是今年秋拍“未拍先冷”的主要原因。业界更关心的是在今年秋拍已经不太可能取得好成绩的前提下,未来较长时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前景如何,始自2012的这股寒潮又能何时结束?

一般情况下,出现在各大拍卖公司的精品是一次秋拍组织成功与否的关键。过去,精品稀有化仅是内地一些中小拍卖行所担心的事,而如今它已成为让整个拍卖业头疼的大问题。虽说中国书画板块仍占据着艺术品拍卖的半壁江山,但今年香港秋拍值得称道的书画精品却较为罕见,除了苏富比香港拍出6620万港元的张大千《惊才绝艳》等少部分拍品让人眼前一亮外,其他名家作品要么尺幅较小,要么作品来源疑点重重

著名藏家、原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藏书部主任臧钟书在某拍卖预展现场对“如今经典藏品难得一见很正常,因为经典藏品不是凭空捏造的,也不是像当代艺术作品可以今天画、明天卖。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本身的稀缺性。过去一段时间,艺术市场火热的时候,尚有下决心拿祖传珍藏换钱的。如今,钱也换不到,置换拍品也不可能,那么何必要拿出来珍藏放到市场呢?”

天津美院教授刘金库对“今年大家都知道,机构、基金手里都没钱,以前市场上的钱靠的是房地产者金融市场的钱,而如今房地产和金融市场的状况大家也都可以看到,实体经济也比较困难。今年上半年还有因为企业实体缺钱急着把藏品变现的,那时候征集起来还好一点,结果春拍(拍的)不好。秋拍就更没人拿东西出来拍,也没人肯花大价钱买东西,这就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藏品稀缺和资金短缺互为因果关系。”

结语

总体来说,市场的关注焦点在转变。今年秋拍当代艺术和国际大师的作品遇冷,而中青年艺术家成为新的焦点,至纯天珠,文物拍品也开始有回暖的迹象。对拍卖市场来说,藏品稀缺与资金不足仍然是一大难题。

至纯天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