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优秀艺术家的经典之作永远不乏市场热点

春拍大幕已落,国内各大拍卖公司每年推出的“夜场拍卖”不断缔造着高额的成交纪录,为深处调整期的市场注入了一丝亢奋。就像优秀艺术家的经典之作永远不乏市场热点,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夜场拍卖,似乎也从很多方面预示着艺术品市场的导向及其可能的走势。

国外精致,国内粗糙

夜场拍卖发端英国,被称为一个创造世界纪录的舞台,它是对艺术领域中最稀缺、最珍贵艺术作品的一种再分配。一般来说,国内的夜场拍卖兼具学术、市场双重价值、定位高端、注重品质

2007年,北京保利首次将“夜场拍卖”的概念引进国内,推出了“现当代油画”夜场,借此吸引全球藏家的关注。保利拍卖执行董事赵旭最初希望将国外的夜场拍卖模式完全照搬过来,穿礼服、品红酒、抽雪茄,但发现不太现实,就没有过多重视形式上的雷同。凭此优势,北京保利至今已经诞生出徐悲鸿、李可染、黄胄、吴冠中等多位大师的拍卖成交纪录。

“夜场拍卖特意选在时间充裕的晚上,氛围轻松,在场景的设置上也相对考究、营造了一种雅致而舒适的环境。”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季涛表示,贵州文玩,夜场拍卖节省了场地和买卖双方的成本,同时提高了效率,打造出一种精品概念,向更多的高端买家靠拢。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创意产业委员会副主席、资深艺术经济学者马健博士也坦言,夜场拍卖相当于一个精选场次,它的主要特色是拍品的质量高、估价高、数量少。

从这几年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北京匡时、北京翰海举办夜场拍卖的情形可以看出,它们与佳士得、苏富比等国外拍卖行的模式大同小异,但也不无细微差别。“从形式上看,国外的夜场拍卖更具有形式感,比如参拍者的穿着要更正式,拍卖过程更具有仪式感,而国内夜场和日场在形式上则没有明显的不同。从内容上看,国外夜场往往只上拍盖棺论定的大师经典之作,国内夜场看重的则是拍品的市场价格,至纯天珠,而不一定是艺术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马健谈道。

“国外的拍卖行奉行的是"少而精"原则,追求精致,上拍的作品数量虽然有限,但是每件作品的成交价都很高,最终的成交率也较高。”季涛表示,与国外相比,国内的拍卖行还略显“粗糙”。水平问题是一方面,上拍的东西会比较杂且多,文玩,大多时候是在走量,更像是在"赌"最终的成交结果,此外,选择能力、判断能力,包括对买家的把握能力也远远不如国外拍卖行,不过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这种情况正在慢慢好转。

提振人气的风向标

国外的夜场拍卖大多以现当代艺术为主,而且成交价不菲,比如伦敦佳士得6月30日的“战后及当代艺术晚拍”,共75件拍品,总成交额达9564.65万英镑(约合人民币9.3亿元);伦敦苏富比的当代艺术晚间拍卖总成交额达1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