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碑拓片。
②
①
⑤
③
④
今春,“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京揭晓,慈溪上林湖后司岙秘色瓷窑址入选。今年又恰逢法门寺秘色瓷发现30周年,在此背景下,“秘色重光——秘色瓷的考古大发现与再进宫”展览5月23日在故宫博物院斋宫开展,这是故宫博物院联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多家机构与单位联合举办的。展览汇集了187件(组)文物,是我国各地有代表性的秘色瓷一次难得的共同展出,因此也成为考古界的一件盛事。展览将持续至7月2日。
数百年来秘色瓷是一个谜 一次次考古发掘揭开层层神秘面纱
中国瓷器生产的历史源远流长,各种瓷器种类繁多,在这些瓷器中,有一种叫秘色瓷的瓷器可以说最为神秘。由于它传世极少,至纯天珠,文献记载也不多,数百年来,对于什么是秘色瓷,人们众说纷纭。
唐代诗人陆龟蒙有《秘色越器》一诗,广为人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是其中的名句。徐夤在《贡余秘色茶盏》中写道:“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北宋赵令畤在《侯鲭录》中记载:“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之,故云秘色”。
除此以外,在《吴越备史》《十国春秋》《宋史》中都有关于秘色瓷器的记载。这说明,在唐宋时期,人们对于什么是秘色瓷是很清楚的。但是宋代以后,秘色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慢慢地,它成为一个谜。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遗址展开考古发掘,随着地宫中的器物一件件面世,人们发现了一块碑,叫《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碑。碑文中明确记录着与地宫出土器物相对应的13件越窑秘色瓷,包括花口碗、花口盘、葵口碗等。此外还出土了一件八棱瓶,也被认为是秘色瓷。
法门寺的考古发掘,让身份成谜的秘色瓷在几百年后重新被人们认识。现代人终于了解什么样的瓷器被称为秘色瓷,而秘色瓷与普通的越窑瓷器又有何不同。
法门寺的考古发掘,为秘色瓷的判断建立了标准,也暗示着秘色瓷与帝王的特殊关系。随后,在吴越国钱氏家族墓地、北宋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北宋周王赵祐墓、辽圣宗贵妃墓等一系列墓葬中,都出土了有可能是秘色瓷的器物。
就这样,大批的秘色瓷“复活”了。陵寝墓葬中的发现,明确揭示了秘色瓷的特殊地位,结合文献记载,可知秘色瓷确实是进贡给皇帝使用的瓷器。
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慈溪上林湖中心区域的后司岙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出龙窑窑炉、房址、贮泥池等作坊遗迹,同时出土了丰富的晚唐五代时期越窑瓷器精品,其中相当一部分器物与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相同。这意味着,后司岙窑址就是秘色瓷的产地之一。在秘色瓷的研究史上,这是一个全新的突破。
今年2月25日,在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首次公布了上林湖后司岙窑址考古发掘研究的重大成果:后司岙窑址是上林湖越窑遗址中最核心的窑址,也是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主要烧造地,代表了9世纪至11世纪中国青瓷烧造技艺的最高成就。
这次发掘面积近1100平方米,发现窑炉、房址、贮泥池、釉料缸等在内的青瓷作坊遗迹。在清理厚达5米多的废品堆积时,工作人员又发现了包括秘色瓷在内的大量晚唐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精品。这次在窑址中发现的秘色瓷产品种类相当丰富,以碗、盘、钵、盏、盒等为主,还有执壶、瓶、罐、碟、炉、盂、枕、扁壶、八棱净瓶、圆腹净瓶、盏托等,每种器物都有多种造型。出土的秘色瓷胎质细腻纯净,釉色呈天青色,施釉均匀莹润,有些达到了“如冰似玉”的效果。
十多位专家学者开会研讨 上林湖越窑被誉为“秘色瓷的家乡”
5月23日至24日,“秘色瓷考古新发现及陶瓷考古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在故宫博物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多位专家学者相继发言。
故宫博物院原研究馆员耿宝昌讲述了在秘色瓷未被广泛认识的年代,人们对于秘色瓷的看法以及相关器物的传世情况。耿宝昌说,至纯天珠,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研究陶瓷的学者很少,但社会各界人士对于秘色瓷兴趣浓厚,大家都不知道秘色瓷到底是什么,“秘”字究竟是什么含义,该用什么作为秘色瓷的判断标准。还有人将湖田窑、柴窑等产品推测为秘色瓷。在那段时期的上海文物市场上,经营文物的商店里有很多现在看来是秘色瓷的瓷器,其来源基本在慈溪一带,其中瓶、罐类器物很多。这类器物那时被称为余杭窑、余姚窑等,还没有越窑这样的明确称呼,许多器物也在那时散失到了海外。直到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了碑和相应的器物,人们才确定了秘色瓷是什么样的瓷器。“近期,通过浙江省考古所等单位同志的努力,终于找到了秘色瓷的家乡,这是十分重大的收获。”耿宝昌说。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建明在会上进行了主题为“上林湖后司岙窑址考古成果与考古方法的思考”的发言。郑建明以上林湖后司岙窑址为例,讲述了陶瓷考古的方法与实践,提出了以聚落考古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在窑址进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