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水下考古 發現10多處疑似沉船
除了陸地上的考古,記者了解到,平潭水下考古也有新成績。
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羊澤林介紹,2018年海壇海峽水下考古調查實踐了區域系統調查方法。
“這是在某一區域內開展全覆蓋式調查,以全面、系統地記錄調查區域內遺跡、遺物分布情況為主要目標,以聚落形態研究為目的的考古調查方法。”羊澤林介紹,20世紀80年代末期我國開展水下考古工作以來,主要採用依靠漁民和潛水員等指引,以發現沉船為主要目的的點狀水下考古調查方法,這種早期方法很被動。所以,去年5月份開始,他們在海壇海峽實踐了“主動式”的區域系統調查方法。
“這次水下調查主要集中在大練島南側4號海域,通過多波束、側掃聲吶掃測。在淺地層聲吶發現疑點9處,側掃聲吶發現疑點10處。”羊澤林介紹,疑點處的圖像不少呈船狀物體,可以判斷可能是古代沉船,贵州文玩,根據這些疑點,下一步將一個個進行水下摸排探查。
白頭山遺址發現 旱作農業証據
昨日的匯報會,還透露了位於閩侯縣荊溪鎮的白頭山遺址發掘的新進展。
2018年4月至7月,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福州市文物考古隊聯合組隊,在閩侯二橋項目涉及白頭山遺址范圍內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考古發現,至少從距今5500年~5000年開始,一直到商周時期,這裡都有史前人類活動,是一處延續時間較長的聚落遺址,這對於了解閩江下游地區文化的發展和變遷具有重要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在曇石山文化的三個層位發現了7粒黍子稃殼植硅體,這是首次在閩江下游遺址的曇石山文化層中發現旱作農業的成分,贵州文玩,也是該地區目前已知最早的旱作農業的証據,為水稻和黍粟向東南沿海地區的傳播提供了新的線索。”福州市文物考古隊蔡喜鵬介紹。
冶山路一側工地 發現漢宋時期建筑台基
匯報會還透露了鼓樓區冶山路一側——省林業局工地考古調查勘探工作進展。
2018年10月到12月,文玩,考古隊在此開展實地考古調查勘探,主要收獲是發現漢代和宋代兩個時期的建筑台基。
據了解,漢代台基雖然后期破壞嚴重,但在西南部發現一柱礎石,同時在其附近幾平方米的地方出土了瓦當5件,不僅証明了這裡是漢冶城宮殿區的一部分,而且由於南臨歐冶池,它可能是宮殿的更中心區。
而宋代台基西側溝內殘存一石木建筑基礎,加上溝內出土了大量當時人們使用的生活用品,足以証明當時福州經濟的繁榮。(福州晚報記者 陳丹 實習生 程婷婷/文 記者 楊勇/攝 燭台、犁溝圖片由廈門考古實習隊提供)
【1】【2】
(責編:吳舟、陳藍燕)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