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宅位于浙江省苍南县金乡镇东隅、卫前大街与第八巷交汇之处,坐西面东,由侧台门和正屋组成,正面台门已无存。侧台门位于袁宅的西北角,砖砌仿木构,单开间,中为方形门洞,两侧为青砖柱垛,外抹白灰,凹槽内灰塑对联,石质门楣之上灰塑匾额,山花为传统的观音兜形象,中部镂空,置灰塑圆形球体;正屋上下共二层,面阔五间,各间以方形壁柱相隔,上承灰塑装饰块,壁柱内置灰浆水管,作为主要排水通道,壁柱青砖叠砌,下部凹槽内灰塑凤凰、树木花卉等图案,上部凹槽内灰塑“蔼荫长春国,荆荣积善家”等对联,一层明间前檐不做隔断,用科林斯柱、扶壁式科林斯柱分隔成三拱形门,中间较宽,两侧略窄,柱上承砖砌拱形门套,一、二层间用青砖雕刻花板和灰塑图案分隔,花板或雕吉祥动物、或刻戏曲故事,亦塑福寿花草图案,栩栩如生,十分精彩;次、梢间较明间稍窄,只在中央立一科林斯柱与两侧的扶壁式科林斯柱承托青砖拱形门套,一层前廊为通廊,使用船蓬轩做法,二层前廊做法类似于一层,只在木构雕刻图案上做了少许变化,另在廊前设西洋瓶式栏杆,文玩,以确保居住者的安全;正屋背立面一层明间中心为一道方门,两侧为扶壁式科林斯柱式,门楣之上为一方形匾额,匾额两侧椭圆形凹槽内灰塑戏曲故事,至纯天珠,明间二层、次梢间均不设门,只在各层中部辟一方窗,各窗样式较为一致,只在窗套灰塑部分做了变化;内部结构均采用木质结构,一、二层明间十分宽敞,可容主人待客、宴会、唱戏等,屋面为传统的两坡顶,阴阳合铺小青瓦,上开天窗,以利采光。
袁家为金乡卫族,家道曾一度中落,后袁廷槐清末在卫前大街设店号“袁义成”,由于经营有方,遍设分号,生意兴隆,袁家遂成金乡巨富,但袁廷槐并未为富不仁,翻修卫前大街,铺设青石板,兴建用于安葬抗倭义士的凉亭“义冢”,在钱仓山麓修建安葬无主尸骨的“布施坟”,这些善事惊动当时的政界,蒋介石、林森、汪精卫等纷纷为其题词,称赞袁家的公德;袁宅建于民国十五年(1925),文玩,此时受西方建筑思想影响,大量中西合璧建筑开始出现,袁宅正是其中代表,建国后曾作为金乡区公所办公楼,它的发现对于研究浙南民国时期建筑与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