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太原东行225公里,穿越太行山崇山峻岭,直抵燕赵大地之咽——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8月27日,记者与全国晋商会馆的发掘者、摄影家荣浪组成的本报前方报道组抵达石市,就近期该市在市政拆迁中发现的一座建于民国早期、具有百年历史的晋商票号展开了采访。
探访——
震撼!“孤岛”中的“孤岛”,百年晋商票号孑然傲立于现代化都市中心
石家庄市,京广铁路在此与石太铁路、石德铁路呈“十”字型交汇,而发源于山西五台山北麓的滹沱河,文玩,则裹挟着黄土高原的泥沙,穿太行山脉,自西北向东绕市区流过。
在石家庄火车站站前广场北侧,是一块被施工栏围绕、边长百余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左右的工地。该工地位于“新华商业区”紧挨站前广场的一角,东、西、北三面大厦、商场林立。据当地人介绍,100年前,石市形成之初,大体范围就是这片工地。周边不仅是石家庄历史上最早的商业街区,也是现今的市中心、核心商业区。
寻访的“百年晋商票号”遗迹,贵州文玩,就孤单地伫立在已被推平的工地的西北角。远远望去,青砖灰瓦、高墙飞檐,熟悉而又亲切。
经仔细观察后发现,至纯天珠,遗迹建筑明显分为两部分,北面是一个带塔楼的瓦房,无论是建筑材料(墙体用砖为红砖,屋顶为红瓦)还是建筑风格,都与南面的四合楼院不同,可以判定不属于晋商票号遗迹。
四合楼院长、宽均约25米左右,最高处近10米。南面部分建筑已被破坏;东、西两面均为外墙,保存较为完整,二层有典型的民国建筑风格的砖砌窗户;北面应为四合楼院的正面。四合楼院与北面瓦房间之间有宽度不足两米的通道,由于有一扇铁门的阻挡,记者无法通过并进入到四合楼院的正门外,更无法进入到四合楼院内拍摄。在四合楼院西北方向约20米处,记者还发现了两处因积水塌陷后露出来的地道断口,可以清楚地看到青砖垒砌的断面。据工地留守的市政工作人员介绍,地道是属于晋商票号建筑,还是为人防工程,目前尚未判定。
为了解四合楼院内部结构、获取反映周边情况的全景照片,记者登上工地北侧一座21层楼的楼顶进行拍摄。眼前的景象极具震撼力——在高层建筑鳞次栉比,高架路、立交桥环绕的石市市中心、核心商业区,空旷的工地犹如现代化城市里的一座“孤岛”,而孑然傲立于工地西北角的百年晋商票号遗迹,成为了“孤岛”中的“孤岛”。
回放——
庆幸!险些拆为平地,石市副市长果断指示暂缓拆除
“好险啊!”“要不是当天下雨,早就被拆为平地了,当时四合楼院的西北角已经被挖掘机捅了一个大窟窿……”,两位留守工地、负责绿化的园林局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述了四合楼院发现当天的情形。
在当地媒体的帮助下,记者辗转联系到了四合楼院的第一发现者、石市新华区广场管理处主任曹书杰,回述起发现经历,他仍感慨不已:“那天是6月7日,我当时去买药,看到附近一片建筑物被围挡起来。这里原来是数十家小商品卖场,当时大都已腾空。我突然看见在这些建筑物当中,有一处青砖瓦房显得与众不同……”
于是,他第一时间向石市文物局进行了报告。
据持续报道此事件的《河北青年报》记者高其伦介绍,拆迁现场是“百年广场”(日前更名为“正太广场”)建设项目的一部分,石市文物局局长刘正军接到举报时是当日下午6时,他立刻组织人员赶到现场进行调研、保护,并连夜起草报告,于当晚11时左右把报告送到石家庄市人民政府总值班室。当晚,他们就接到了市政府的回复,副市长王大虎指示暂缓拆除。
重现——
悠远!该四合楼院是商业在石家庄兴起的标志,是城市历史的见证
这座百年晋商票号遗迹,被当地媒体称作“四合楼院”,但老百姓更爱把它叫做“19号院”。对于石市人来说,这座四合楼院蕴涵的晋商文化符号,他们也许并不在意,但19号院承载的历史与意义,却深深牵动着众人的心。
据持续报道此事件的《燕赵都市报》记者杨佳薇和高其伦介绍,今年6月13日,石市文物局专门召开“南大街四合楼院及附属建筑保护利用专家论证会”,邀请河北省文物局,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石家庄市社科院,石家庄市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的专家出席。
经过现场考察、认真论证,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19号院所在的南大街形成于1909年,是随着大石桥建成后,与大桥街、北大街一同兴起的石市最早的商业中心街区,见证了石门(石家庄市旧称)从城市初兴到繁盛一时的发展历程。现存的四合楼院是19号院的一部分,始建于民国早期,为晋商当时兴建的一处票号,晋商曾长期在此居住、经商;日本侵华时期被日伪占用;石家庄解放前,曾作为国民党特务机关驻地,关押和迫害过革命志士;解放后归铁路部门使用,改革开放以来,租赁做商铺和库房。该四合楼院是石市唯一现存的一处,是保存最完好的民国早期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区位和利用价值。其建筑布局完整,梁架结构未经改动,砖雕精美,保留了典型的北方四合楼院的建筑特色,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与研究价值。而且,四合楼院位于新华核心商圈,与正太饭店(石市最重要的古建)东西呼应,通过有效保护利用,使之成为正太广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丰富历史文化和景观文化内涵。专家认为,四合楼院应予原址保留并合理利用,可建成专题博物馆,展示主题为“民国时期的石家庄”,暂定名“石门风情博物馆”。
会上,石市文物局局长刘正军曾作出如下评价:该四合楼院是石家庄火车站建好后(指1903年修建正太铁路时)商业兴起的标志,是一个城市历史的见证。
据当地媒体证实,今年8月初,四合楼院已被石市文物部门审定为市级文保单位,但尚未正式公布。文物部门同时递交了对四合楼院后期修缮工作的设计方案,并将递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请。
现状——
命运!拆?异地复原?就地保护?石市文物部门缄口
8 月25日,石家庄市召集该市商业、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就如何保护这座四合楼院进行探讨。经研究讨论后,得出了拆除、异地复原和就地保护三种不同意见。其中,多数专家、学者赞成将四合楼院迁至正太广场进行异地复原。持异地复原意见的专家、学者认为,四合楼院不过是当年的一个晋商票号,就地保护会与周围的商业区格格不入,因此倾向于异地搬迁复原,并认为异地复原成功的例子有很多。
石家庄百年晋商票号将面临何种命运?8月27日,记者向石家庄市文物局提交了采访申请。当日下午5时,该局答复“经研究决定,暂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
“石市新发现的百年晋商票号,对于晋商研究价值很大。”8月30日,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晋商学研究所所长刘建生说,其一,与现存于全省的晋商大院和全国各地的晋商会馆相比,省外现存的晋商票号遗迹非常少,我们掌握的资料也非常少;其二,从晋商研究角度来说,晋商雄居中国十大商帮之首,其突出贡献便是发明了票号,开创了中国商业银行的前身,就此意义而言,其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晋商大院与会馆。而石市新发现的百年晋商票号,因保存较为完整、与石市商业历史结合紧密,更显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