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宁县文物普查队近日在该县黄桑坪苗族乡和乐安铺苗族侗族乡发现6处清代乾隆年间的烽火台(又称烟墩)遗址。
该县文物部门考证,这6处烽火台遗址是清朝政府于乾隆五年(1740年)镇压绥宁苗民起义领袖粟贤宇为首的湘桂边界农民起义后,整修和增建的烽火台。这些烽火台的主要作用是在边远山区快速传递军事情报,形成军情传递网络和报警系统。当时,清政府以黄桑营为中心,分别向东、南、西、北四面开辟了传递军情的烽火台线路,沿古驿道直达县域边境。
至今,多数烽火台还留有残体或遗址,其中保存较完好者有2处。一处是烟界烽火台遗址,文玩,位于黄桑坪苗族乡界溪村西面烟堂界半山腰上,呈方柱体,每边长1.5米,中空,青砖砌墙,石块铺底,文玩,残高1.7米,尚有烟孔和烟道。另一处是天堂界烽火台遗址,位于乐安铺苗族侗族乡天堂村天堂界山顶,3个台址相连均为青砖砌筑,外方内圆,至纯天珠,残高2米,宽1.5米,已倒塌,周围堆积了大量碎砖块。距烽火台约10米处,是纵横交错的战壕遗址。据当地老人回忆,该战壕是红军长征路过此地时修筑的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