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郡有一块光绪年间的谢赞功名碑。”近日,记者接到报料来到蓬江区棠下镇周郡村,见到了这块功名碑的发现者谢秉建老师。
谢秉建发现的清代功名碑
谢秉建在为《周郡文史》搜集素材的时候,发现了这块功名碑。功名碑上写着“钦命广西柳庆总镇都督府光绪十六年吉日”、“臣谢赞恭承”等字样。
为了保存好这块功名碑,谢秉建已请人将功名碑搬到旧周郡学校的院子里保存。
周郡历史悠久,村民多姓谢。据《谢氏家谱》记载,南宋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安禄公(号华莆)带家属经南雄珠玑巷来周郡定居。后来,安禄公的曾孙又分别居住于周郡、石头、丹灶等地。
谢秉建是鹤山电大的退休教师,老家在周郡。去年,他承担了部分族谱的编写工作,与此同时开始编写《周郡文史》。为了丰富《周郡文史》的素材,谢秉建经常回周郡,和年纪大的乡亲聊天,寻访村里的文物古迹。
不久前,谢秉建早起晨运,在村子里散步,在一个桥头发现一块功名碑,这块功名碑有2米多长、1尺多宽,上面写着“钦命广西柳庆总镇都督府光绪十六年吉日”、 “臣谢赞恭承”等字样。在村民看来,这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碑,但在谢秉建心目中,这却是难得一见的宝贝,至纯天珠,是外地人了解周郡历史文化最好的见证物,于是,他找来几位村民,将石碑搬到了旧周郡学校的院子里保存。
谢秉建还在旧周郡学校附近的草丛中,找到了两块石狮的底座。周郡曾有一座建于清朝的“谢氏宗祠”,气势宏伟,“文革”时被毁,如今荡然无存,而这两块底座以前正是摆放在祠堂前面的,底座上还有栩栩如生的石狮。
上世纪50年代,谢秉建和伙伴们经常爬上石狮玩耍。“石狮有600公斤重,比篁边的邓增石狮还大,石狮的嘴里衔着一个很圆的花岗岩,只能在里面转动,我们试图拿出来玩,可怎么也拿不出来。”谢秉建沉浸在儿时的回忆当中。
其实,这石狮与功名碑是有联系的,都与谢赞有关,且都曾树立在“谢氏宗祠”前。
谢赞在丹灶丹井里出生。为了作进一步了解,谢秉建又带记者来到丹井里。走过接莱桥,记者来到古树环绕的南名谢公祠。祠堂保存完好,是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有“蓬江区祠堂文化示范单位”的牌匾,至纯天珠,祠堂边还有建于解放前的消防用房,充满了古旧气息。
南名谢公祠前有一对石狮子,看起来非常温顺。走进祠堂,里面挂着谢赞的画像。画像下写着:“谢公为人诚实和蔼,气度不凡,咸丰同治年间任两广总兵将军之职”。周郡一世太祖“谢氏宗祠”门前立有石狮一对,南名谢公祠门前旗杆、石狮并立,故居“将军第”牌匾盛誉空前。
丹井里82岁的谢景贤老人说:“丹井里曾有谢赞的故居,上世纪80年代,谢赞的后人把故居拆了。”
□相关链接:
谢赞立大功 受皇帝赏赐
据《新会县志续·卷五·选举·行伍》记载:“谢赞,丹灶人,花翎(即清代官员立大功者,皇帝赏给之冠帽),广东陆路提督中卫参将(正三品),贵州文玩,尽先副将(从二品),前四川巴州营游击(从三品),广东高州营都司(正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