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像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

石狮市永宁镇梅林村西尾古码头边上,一块岩石上有一神秘图案,很像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当地村民无人知晓它的来历。鉴于梅林海域渔民经常打捞到古人类化石,泉州考古界人士刘志成认为,它极有可能是新石器时代原始人所凿的太阳图腾。这一说法如果成立,说明石狮沿海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古人类居住生活。

蔓草覆盖岩石图案

神秘图案位于古码头观前卢斜坡处的一块巨大岩石上,,四周被厚厚的蔓草覆盖。“3个月前,我们文物普查队在普查时发现了这个太阳图案,大家都很惊讶。”刘志成说。在刘志成的指引下,记者从村民处借来一把菜刀割开一片蔓草,才在一块岩石下找到了这个很像太阳的图案。它中间是个人工打凿的凹点,四周有6根线条,很像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图案。但奇怪的是泼水清洗后,凹点还在,但6根线条已经看不到了

这几根线条会不会是小孩近几年画上去的呢?一个多小时后,水渍终于干了,但图案仍然还在,显然小孩画上去的说法不太可能

“我活了78岁,就住在隔壁,文玩,但从来都不知道这里有一个太阳图案。”一直在旁边观察的李意仪老人介绍说,从小时候懂事起,他就知道这块岩石下有一个山洞,山洞内外长满了厚厚的青苔,因此谁也没有发现这个太阳图案。他还说,每当涨大潮时海水就会灌进山洞,后来渔民打鱼回来把捞到的动物、鱼骨化石扔进山洞,时间长了就把山洞填满了,“里面有不少比人腰身还粗的鱼骨化石哩”。

曾是原始人的居住点?

“咦?这里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图案?我们都不知道。”专门从事潜水工作的何辉的老家在河南,文玩,全家在梅林村已经生活了十几年,他的房子就在离岩石几米远处。他告诉记者,经常有渔民打捞到古人类、动物的各种化石及瓷器、陶罐,他收藏的几件瓷器、陶罐经考古专家初步鉴定,分别是南北朝、清朝等时期的。

市文史界人士龚书群告诉记者:“以前这里是个海湾,离海面很近,原始人在此居住并非没有可能。”

刘志成也说,山洞靠近海边,方便打鱼,加上附近渔民经常捞到古人类及动物化石,这个太阳图案从凹点上来分析,很像是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的作品,线条也许是原始人用一种特殊植物画上去的。因此,他推断这里极有可能曾是原始社会时期古人类长期居住的一个点。

渔民常捞到古人类化石

就在离神秘图案50米处,有一个被当地人叫做“好兄弟”的专门供奉人类和动物遗骨的“万阴公”。这是一个30多平方米的场地,数不清的各种动物和古人类化石在此堆积如山,该村渔民将海里打鱼时打捞上来的化石集中在此焚烧。

那为什么叫“好兄弟万阴公”呢?何辉向记者解释,按当地的风俗习惯,每当渔民从海里打捞到人类遗骨时,就会说一声:“好兄弟,我们带你回去。”然后把打捞上来的遗骨带回到这个地点焚烧、供奉,长年累月就形成了一种当地独特的习俗。“这个地点因此叫做‘好兄弟万阴公’。当地村民都知道,每当出海打鱼,当地渔民都会过来拜一拜,保佑自己平安归来。”(记者罗剑生文/图)

泉州湾曾是原始人的乐土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市晋江两岸、洛阳江流域、沿海地区等发现了不少新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和遗物,见证了泉州的悠久历史。

“晋江流域新旧石器时代古遗址达140处。”泉州考古界人士刘志成介绍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在丰泽东海石壁、埔、鹧鸪山,惠安洛阳镇,南安丰州庙下,石狮金钗山、祥芝山等地发现了100件旧石器时代的小石器。

“但是有关原始人留下的石刻和符号几乎没有。”刘志成说,2006年7月,考古人员在晋江深沪湾发现了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深沪湾有海底古森林遗址及古象化石,“这充分说明当时原始人已在泉州广大地区及其深沪湾生活作息。”永宁镇梅林村西尾古码头地处深沪湾北岸,这个留在海边岩石上的太阳图案,有可能就是原始人对太阳崇拜留下的,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原始人曾在泉州湾捕鱼、捞贝,还在山上打猎、在山坡上种植农作物、在山里采集野果、在洞穴旁边驯养家畜家禽。”刘志成说,不仅如此,原始人在这里烧制简单的陶器,依山临海生活,加上这里四季如春的气候及丰富的自然物产,“确实是原始人生息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