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沈海高速公路拓宽工程市区大坪山隧道工地,施工人员挖到一座古墓。昨日,泉州考古界、文史界人士对残缺的墓志铭进行研究后认为,这是一座明代万历年间的夫妻合葬墓,已有400多年历史;墓主姓李,身份是“乡饮宾”、“冠带”,算是当时一名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物。
挖掘机挖到一座古墓
“高速公路拓宽工程大坪山隧道工地挖到一座古墓,保存非常完好。”昨日下午,记者接到报料后与泉州考古界人士刘志成、文史界人士龚书群一起赶往市区大坪山采访。
在工地上看管移动基站的工人于师傅告诉记者,10月5日,挖掘机施工时,工人发现山坡上有一座石墓,由条石和一些红色的古砖砌成。接到工人报告后,高速公路建设丰泽段指挥部人员到现场查看,担心贸然施工会破坏古墓,便让挖掘机停止施工,改由工人用锄头、土锹对古墓周边进行挖掘。工人挖开了古墓的前方墓洞,文玩,墓室内出现了一条幽暗通道。当时一名工人拿着手电筒钻进古墓里查看,但听说只在古墓里找到一些腐朽的棺木和一些古砖,并未发现陪葬品。
系明朝夫妻合葬墓
古墓位于一山坡上,呈方形,四周是条石与三合土糖水灰砌成,墓室里面及墙体均为红砖。右边有一个1米见方的洞口,地上散落着几根黑色的骸骨,里面还有一个约60厘米宽的窟窿。透过窟窿往里看,墓室呈拱形,宽约2米、长约3 米,红砖铺得十分整齐,墓室顶上垂落许多根须。靠左侧还有一个洞口,通往另一个墓室,地上散落着许多碎砖。
“这是一座明代风格的夫妻合葬墓,建议文物部门及早展开抢救性考古清理工作。”刘志成告诉记者,明代墓室主要是由三合土及糖水灰、砖块砌成。从古墓的规模来看,墓主有一定身份,比较富有。
墓主生前是社会名流
据当地居民称,该古墓里还挖到一块墓志铭,但已碎成多块,有两块比较大的被一居民捡走,另一块在高速公路建设丰泽段指挥部保存。
考古人员把这两块墓志铭拼凑在一起,发现仍然残缺了三分之一。墓志铭质地是玄武岩,顶部用篆书刻着“明冠带三崖李公旨配儒人卧淑钟氏圹志”字样。其余楷书阴刻,虽年代久远,但清秀的字迹仍清晰可见,有“讳文佑”、“氧生洪”、“乡饮宾”、“赠吏科给事中”、“万历庚寅十一月”、“初八日已时奉二柩”等字样。刘志成告诉记者,从墓志铭上的记载来看,墓主名叫李文佑,字三崖,身份是“乡饮宾”、“冠带”,其妻钟氏,下葬的时间是明朝万历年间的1590年。
“李文佑的上辈曾被朝廷封赠为吏科给事中。”龚书群说,贵州文玩,吏科给事中是从七品官职,按照明朝的官制可以封赠上下各两代。墓志铭是一位洪姓秀才撰写的,加上其“乡饮宾”、“冠带”的身份,说明墓主生前是泉州当时的一位社会名流。
在明朝,“乡饮宾”算是什么身份呢?刘志成说,“乡饮”指的是古代地方德高望重的知名人士,文玩,“乡饮宾”则是“乡饮”中的最杰出者,通常一个县或州府只有一名。地方官常常向他了解民情、政情,征求意见和建议。而“冠带”则是对社会有贡献、有功劳的人,由地方官上奏给朝廷加封的一种称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