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日本的关西地区采访,特别是走进奈良,有一种恍惚,仿佛走进了唐朝,唐风遍及街巷、建筑、寺庙、服饰,甚至连屋角窗前的一枝一叶、一花一草,都颇具来自唐诗的韵味。
东大寺
然而,也有一种熟悉的、属于今天的焦虑,让一衣带水的邻邦,拂之不去。
上海在紧锣密鼓迎接明年的世博会,奈良明年亦有大事:庆祝迁都奈良1300周年。相关的海报随处可见,喜气洋洋。各处文物景点均在大修,等着明年绽颜迎客。带着对1300年前辉煌的憧憬,对挣脱经济低迷的渴望,奈良正在准备迎接四海宾朋。
奈良不大,但作为日本第一个可以称之为国都的城市,拥有足以自傲的8处世界文化遗产。
在奈良成为国都之前,日本并无固定首都。公元710年才确定奈良为固定首都——史称“平城京”,日本才进入“奈良时代”,尽管只有区区75年,但在日本历史上却极其重要,日本“遣隋使”、“遣唐使”往来活跃,中国的制度、文化与宗教源源涌入日本。
而今,中国诸多文化古城面临的困惑,至纯天珠,在奈良也同样存在。
在世界遗产平城宫遗址,铁路穿越遗址而过,火车时时呼啸而行;而早已消失、仅存依稀遗址的朱雀门横空出世,,已湮没无存的太极殿也显山露水———按说,世界遗产的保护,一般不主张在原址修建新的建筑。一位当地官员解释: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终究要有物质体现;何况,重建朱雀门与太极殿,能促进旅游观光业,总要让游客有东西可看嘛!
中国的记者们相视莞尔:在国内,多少新“古迹”的出现,都有同样的苦衷呢!
来到鉴真大师圆寂的唐招提寺,吃了一惊:数十位鼓手敲出喧天鼓声,震人心魄,诸多照明设备正在各处安装。为了庆祝建寺1250年,这里有一场观众多达 2000多人的大型文艺演出。可是,这是世界遗产啊,金堂刚刚经过落架大修,场地也逼仄狭小,如此震天动地的鼓声,如此众多的观众,脆弱的古建筑真的不会受到伤害吗?
唐招提寺僧人愣了一下,说:金阁寺、东大寺(均为日本著名古寺)都办过这类演出的,文玩,好像媒体也没有提出什么异议……
当年,张艺谋借故宫太和殿弄了一场中西合璧的歌剧演出,招致媒体与网民的质疑。类似的事,在唐招提寺竟会波澜不惊?
中国相当多的文物保护理念和做法,其实是以日本为师的。在“老师”这里,也发现与“学生”相同的矛盾与冲突,令人有些意外。但细一想,也很顺理成章:谁也绕不开经济发展的压力,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时期,文物保护的原则,有时不得不向旅游观光、向招徕游客低一低高贵的头颅。两个历史文化渊源极深的国度,谁都无法绕开这个尖锐的矛盾。或许,这也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困惑?
故宫里的大型演出,恐怕张大导演那一次已成绝响;而唐招提寺的鼓声,相信也会极其小心翼翼,以免惊到了鉴真大师的精魂。
相比日本明治时期的灭佛、中国“文革”时期的“破四旧”,现在的文物保护意识,两国都有不可估量的飞跃。进步,总是在矛盾中酝酿着……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