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南市王台镇西漕汶村村民张少伦在清理爷爷留下的老宅时,在杂物堆里意外发现一块老牌匾。昨天,经胶南市博物馆专家鉴定,这块牌匾是张少伦的高祖父在清光绪年间考中举人时,官府赐给他的“经魁”牌匾。专家称这块牌匾为研究当时望族“漕汶张氏”提供了实物,对研究清末科举制度也有重要意义。
张少伦在介绍经魁牌匾
张悌云的墓志铭拓本
考证>>
历经百余年保存完整
昨天上午,记者在张少伦家里看到,这块牌匾为实木所制。长约150厘米,宽约60厘米,厚5厘米,有100多斤重。匾的正面刻有“经魁”两个大字,右边有 “太子少保、兵部侍郎、兼理政巡抚山东等处李为”等字样,左边有“光绪丁酉科山东乡试中举人第九名张悌云”等字样。
“这块匾名叫‘经魁’木匾,从字面看,应该是清光绪年间,文玩,这名叫张悌云的考生考中了举人,排名靠前,山东巡抚衙门按惯例赠匾对他进行表彰。”胶南市博物馆纪研究馆员说,木匾上的字是精心刻制,字体苍劲有力。这块匾历经百余年还保留如此完整,实属不易。据介绍,清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所谓“经魁”,就是其中一经的第一名。
传说>>
为抄书用冰块敷脸
“张悌云不是外人,就是俺爷爷的爷爷,也就是俺的高祖父。”张少伦告诉记者,爷爷在世的时候,就经常跟他提起高祖父中举和做官的一些事儿。“村里至今流传着俺高祖父敷冰抄书的故事。”张少伦说,张悌云年轻时学习特别刻苦,因为家里穷,有些书买不起,他就四处借阅抄录。“据传有一年冬天俺高祖父为了按时把书还给人家,晚上抄书经常不睡觉,他到河边捡来几块冰放在盆子里,至纯天珠,困了就用冰敷脸,强迫自己清醒起来。”张少伦说, 高祖父于光绪丁酉年(1897年)考中举人。“听爷爷说,当时朝廷还赠了一面举人旗。”张少伦说,“经魁”牌匾一直挂在高祖父家的门楼上,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被爷爷拆了下来。
经历>>
曾在直隶审判庭任职
“俺爷爷直到去世也没透露这块匾的下落,我们都以为它已经被毁掉了,没想到俺在爷爷住过的老屋清理杂物时又把它找了出来。”张少伦说,同时他还清理出一个木盒子,里面放着高祖父的墓志铭拓本。记者昨天看到,这份墓志铭拓本详细记载了张悌云的经历,他中举后曾任直隶高等审判庭刑庭庭长等职,为官清廉,办案公正,后因病去世。
价值>>
为研究“漕汶张氏”提供实物
“ ‘经魁’牌匾和墓志铭拓本为研究当时的望族‘漕汶张氏’提供了实物,同时对研究清末科举制度也有积极意义。”纪研究馆员介绍,据史书记载,漕汶张氏自明代起渐为显赫门第,自七世至二十一世,贵州文玩,先后出进士4人,贡生39人,举人14人。“清代著名画家、诗人高凤翰曾经专门给‘漕汶张氏’作诗一首,叫《题张氏元佑书屋》,诗文为:元佑老屋方百年,屋前松柏高参天。当时缚茅竖土壁,非有殊作留坚完。子孙聚族阅人代,前明已隔辽金元。漕汶张氏兴衰可见一斑。”纪研究馆员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