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上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部分专家专程来到滨海经济开发区央子街道,对这一地区发现的由100余个遗址组成的4处大规模盐业遗址群的发掘成果进行了论证。专家们认为,遗址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在国内尚不多见,为研究我国古代制盐业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在固堤场发现的贝壳壁。
考古专家大为惊叹
当天上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守功等考古专家,先后考查了滨海区海安路南段和固堤场三处盐业遗址内的盐井、沉淀坑等古代盐业遗址群。
王守功告诉记者,渤海南岸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盐业基地。从历史文献记载看,我国从商代、西周、东周开始至清朝以前,盐农制盐都是以煮盐为主,正是此种煮盐方式,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古代盐业遗址。这是他所见过的最大的古代盐业遗址,规模之大,脉络清晰,器皿保存完整,都让人惊讶不已。在这么大范围内发现如此密集的与制盐有关的古代作坊遗址在我国盐业考古史上尚属首次。
王守功说,这次来考查盐业遗址,可以说惊喜连连,以煮盐工具盔形器为例,就发现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在海安路南段大片枯黄的野草丛中,考古专家看到大片盔形器残片,这些残片内壁光滑,外壁拍印长条、菱形等几何图案,通过残片可以判断出盔行器直径在30厘米左右。而先前,考古人员在寿光北部、昌邑北部发现的盔形器直径分别在20厘米和40厘米左右。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古代渤海南岸盐业基地,制盐方法或许相同,但盐农所使用的盔形器大小、形状不同,该地区的盔形器直径由西向东是逐渐扩大的。
在当天的考查过程中,考查人员在固堤场一个大坑内,还找到了大量的贝壳壁。记者在现场看到,在高约3米的坑壁上镶嵌着密密麻麻的白色贝壳,有的贝壳损坏,有的则保存完好。坑壁上的贝壳并不是只有外表的一层,轻轻敲打坑壁,贝壳脱落后,内部还会出现大量的贝壳。王守功说,贝壳壁与古代制盐有没有联系,还需要专家进一步论证,但贝壳壁也是地质变化遗址之一,能很好地证明潍坊海岸线的沧桑变化。
在采访过程中,王守功根据现场古代盐业遗址内的盐井、井圈、盔形器,向记者详细描述了古代盐农制盐的过程。
在海安路南段路东侧一条长约50米、宽约3米、深约4米的大坑坑壁上,考古人员看到大块颜色各异的土层,上面还镶嵌着黑色的植物茎叶。王守功说,这块土层就是古代的盐井。它是古代盐农取地下卤水所挖的,这种井不会太深,一般情况下在3米左右。土层上的灰色、白色、绿色等土壤,就是地下卤水所浸泡过的土层。颜色之所以不一样,是因为卤水密度不一,经过长时间浸泡致使土层颜色不同。
“在这里特别强调就是这些黑色植物茎叶!”王副所长说,这些黑色茎叶是一种海中植物,在盐井内能起到覆盖、过滤的作用,能很好地保护井内卤水。古代盐农就地取材,既方便又节约了成本,多么有智慧!根据现场的遗址,考古人员大致推断出古代制盐的流程了,首先是挖盐井取卤水,经过海中植物过滤后,再把卤水盛放在盔形器中高温加热,最终制成盐粒食用。当然这只是简单的制盐流程,或许还有其他工序,需进一步考证。(来源:潍坊晚报 记者曾庆建)
◆ 新闻回放
2009年10月至11月,由潍坊市文化局、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宣传文化中心、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联合组成的文物普查队,在滨海区央子街道发现 4处由100余个古代盐业遗址组成的大规模盐业遗址群。这4处大型古代盐业遗址群集中在东西长16公里、南北宽3公里的范围内,遗址群间距2公里至4公里,共发现100多个古代盐业遗址,其中包括龙山文化遗址1个、商代至西周早期遗址14个、东周遗址86个、金元遗址8个。东周时期盐业遗址分布最为集中、规模最大、数量最多。
本次调查,发现的遗址众多,而且各个遗址的情况各不相同。商代至西周早期盐业遗物主要是盆、罐等生活器皿。东周盐业遗址群内都发现盐井、沉淀坑等制盐遗存及盐工墓地。以往发现的东周资料只有零散的遗址点,这次系统考古调查,填补了该地区东周时期盐业考古空白,使我们对战国时期盐业遗址的规模、分布情况、堆积形态以及当时制盐方式有了初步了解。
,文玩,贵州文玩,至纯天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