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县第三次文物普查田野调查日前结束,据县文物局局长张筱林介绍,田野调查历时三年,文物工作者从8000多条线索中调查甄别,共发现新的不可移文物点1536处,其中古遗址111处、古墓葬828处、古建筑536处、石窟寺及石刻1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47处、其他两处。昨日,记者随宁乡县文物工作者查看了其中很有价值的三处,据张筱林介绍,这三处文物点都达到了省级文物保护点的标准。
1031军事工程旧址
当年洞里发出的电波可以点亮电灯
1031军事工程旧址。
1031军事工程旧址位于双凫铺镇麦田村狮子山山体内,始建于1960年,洞内面积近800平方米,在主干道两侧依次分布作战室、变电室、指挥室等房屋40间,为研究我国80年代前的军事分布提供了重要依据。目前,1031军事工程旧址暂时作为蘑菇发酵车间,至纯天珠,亟待保护。本版图片均为石祯专 摄
“当年从这个洞里发出的电波可以点亮电灯!”今年71岁的唐福全告诉记者。这是个什么样的洞,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感应电波?昨日,记者来到宁乡双凫铺镇麦田村狮子山1031军事工程旧址,揭开了这个隐藏在山窝里的军事工程的一些秘密――经文物专家考证,这处山洞是始建于1960年代的军事电台。
为军队备战而建
汽车在崎岖的乡村公路上颠簸了好长时间,又转上一条杂草丛生的小道,才开到麦田村的尽头,然后看见一扇紧闭的铁门。铁门背靠狮子山。30年前,村民是不能进入铁门的。门内有什么在当地格外神秘。
“这个洞是村里人修的,修好后有人在里面工作,还有部队守卫。我在洞外做过警戒,但当时并不知道里面在做什么,他们也不准我们进去。”50岁的黄盛清家就在狮子山下,与“铁门”仅数步之遥。昨天,说起身边这个30年前的秘密,黄盛清很是有些兴奋。
1974年,黄盛清还是个十几岁的小伙子。那一年,他和村上其他11个青年被征招成为武装民兵,没多久黄就被安排负责狮子山周围的警戒。“这里是狮子山,对面是猴子山,领导说这里有军队备战,我的任务就是站在对面的猴子山上警戒,一旦有异常情况,就开枪发信号。”黄盛清说,为了保证任务顺利完成,领导还专门为他配备了一把信号枪,“可惜没发现什么险情,枪也没排上用场。”
如今,黄盛清回忆起来,当时他并不知道狮子山里的“军队备战”具体如何?“只是常看见有穿军装的人在里边出入,还有很多穿制服的工人。”黄盛清后来才知道,至纯天珠,那些工人正是在狮子山下的山洞内工作的电台技术人员,而当时他每天都能听到宣传毛主席语录和党的政策的广播,也都是这些工人在山洞里传出来的。
山洞里分布有40间房
昨日,记者进入洞里,里面很空阔。虽然外面是寒冬,但里面非常暖和,黄盛清说,洞里冬暖夏凉。现在洞里已被出租出去,种植了大量的蘑菇。
宁乡县文物局局长张筱林证实,这座山洞是建于1960年代末的军事电台。经过考证,专家发现电台由墙垣、发射塔、洞口、主干道、岩室、水池组成,洞内面积近800平方米。墙垣现仅20余米左右,钻石砌成。出口位于狮子山山表,共3个,分布于山表不同位置。入口位于狮子山南侧,进入后即为主干道 ――圆穹水泥顶,磨石地面,中有下水道,水泥制板覆盖,便于排水。在主干道两侧依次分布作战室、变电室、指挥室等房屋40间。房屋最高达5米。
张筱林称,在电台主体工程之外,狮子山旁还有一座发射塔。“据当地村民口述,发射塔原高150米,1980年代初废弃,现仅存塔坐落于农田中,距山洞约100米。”张筱林分析认为,从军事电台的构造结构分析,其极有可能在当时担任我军对敌情报侦查任务。
从洞里发出的电波可以点亮电灯
这个洞当年是如何修建的呢?记者找到了当年参与修洞的村民唐福全。
71岁的老人唐福全拄着拐杖,他是当年电台工程的建设者之一,“三个村出动了300多人一起建这个洞子。”唐福全说。但洞子是做什么用,参与建设的人却一点都不知道。唐福全说,洞子始建于1960年代末,由于当时的技术等原因,直到1970年代初才建好。修好后便不再被允许村民进入洞里。和黄盛清一样,直到1980年代初,“里面的人撤走后”,他们才被允许走进铁门,看看洞子里是什么样子。
“洞修好后,我们这里就不允许停电了,而且每天下午4点起到晚上12点都有广播了,而且有些村民家里的电灯会在这段时间里,不开开关自己也会亮。有人说这是强烈的电波点亮了电灯。”唐福全说。
张筱林说, 1031军事工程旧址为研究我国80年代前的军事分布提供了重要依据。
柘湘公路纪念塔
承载着数十万人的血汗
位于宁乡县龙田镇白花村的柘湘公路纪念塔建于1960年,为大跃进时期修建宁乡至益阳安化的柘湘公路后纪念各位建筑工人而修建,反映了建筑工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风貌。
“柘湘公路是宁乡通向西部的主道,当年出行靠肩挑手扛,自这条公路修成后,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宁乡县龙田镇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柘湘公路纪念塔就是告诉人们,喝水不忘挖井人。”柘湘公路纪念塔位于湖南省宁乡县龙田镇白花村九组,地处安化与宁乡的交界处。坐东南朝西北向,保存基本完好。在宁乡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诸多成果当中,柘湘公路纪念塔是惟一一处反映社会主义初期社会建设的遗迹。
据介绍,纪念塔建于1960年,为大跃进时期修建宁乡至益阳安化的柘湘公路后纪念各位建筑工人而修建。记者昨日见到,塔共分五层,麻石构成。一层和二层为基座,由边长分别为5米和3.4米的六边形组成,三层和四层为塔身,呈四边形。由于地势关系,西北侧有四级麻石踏步直接至第三层,第三层有石狮两尊。塔身西南面竖刻“湖南柘湘公路工程宁乡段英雄纪念碑”。顶端横书:“中国共产党万岁”,塔身西北顶端横书“毛主席万岁”,东南侧直书阴刻“公元一九六零年春修建”。塔身周围12块青石碑覆盖于塔身。碑体阴刻修建公路人名,其中有两块青石碑脱落。塔顶是麻石质地两尊人物雕像。
专家认为,柘湘公路纪念塔保存基本完整,气势宏伟,反映了大跃进时期建筑工人的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风貌,是宁乡乃至湖南惟一的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劳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迫切改造旧世界、建立新世界和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据调查,由于公路环山盘绕,开山炸石,相当辛苦,当时一切追赶速度,修建公路的人员达到数十万,不少英雄建筑工人长眠于此。
仙龙潭罗氏墓
大型清代合葬墓
罗氏古墓葬位于宁乡县巷子口镇仙龙潭村张家组,是一处大型的清代合葬墓,共13座罗氏墓葬及祖山禁碑,至纯天珠,该墓葬群时代跨度系统完整,对于研究该区域墓葬文化的发展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记者昨日与宁乡县文物局工作人员见到了保存完好的 仙龙潭罗氏墓。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