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攸县皇图岭镇发现一座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刘氏墓庐,这是株洲第一次发现明代墓庐文物。
墓庐即墓旁之屋,供守墓之用。此次发现的刘氏墓庐位于攸县皇图岭镇市先村,据考证,该墓庐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历代维修。墓庐呈长方形,分前、后厅,面积达680平方米,座东南朝西北。墓庐共有五间房,贵州文玩,前后厅有过雨亭相连。庐内木、石雕构件及浮雕保存较好,特别是14根红砂岩四方屋柱,均雕刻对联,字迹清晰,刻工遒劲,有大家之风。墓葬位于墓庐右后方石虎山西坡。
攸县文物管理所副所长田川洪介绍,墓主叫刘文忠,生前在儒学提举司任职。墓庐所在地原本只是一座简单的享堂,文玩,后来随着刘氏家族的兴盛,文玩,享堂就改建成了墓庐。现在墓庐已变成刘氏家族的祠堂,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记者昨日从株洲市文化局获悉,该局去年开展了交通文化遗产专项普查,对全市140个乡镇、2122个自然村的古道、古桥、古栈道、古碑亭等进行全面调查,共发现226处古代交通文物点,包括株洲县宋代以来的湘江水运码头群、醴陵市的瓷器运输古道、攸县的青石古驿道、炎帝陵的御祭故道遗址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