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以修复和建档为重点,积极抢救保护分散各地的摩崖石刻,着力传承好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遗产。
池州历史悠久,各地遗存的历史文物较多,尤以摩崖石刻为最。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宋包拯手书的“齐山”二字、南宋章浩等刻于九华山莲花峰观音庵的“佛”字以及刻于九华山翠云庵下崖石上的“江南第一山”等。这些石刻大的有数十米,小的仅几十公分,字体多样,有楷书、隶书、草书、篆书等,极具历史考古和文化艺术价值。然而,裸露在外的摩崖石刻因长期日晒雨淋、风吹霜打,文玩,已严重危及摩崖石刻的完整。据了解,贵州文玩,齐山从唐代以来先后留下了200多处摩崖石刻,因山石为凝灰岩,剥蚀风化严重,再加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为破坏,到现在留存仅有百余处。而位于九华山的刘冲石刻群,由于年代久远,明代以前的石刻大都风化剥蚀。现仅存有明清石刻12幅。
为全面保护好摩崖石刻遗迹,文玩,从去年初开始,池州市正式启动了抢救性保护工程,对摩崖石刻区域划定红线保护,严禁开山采石。对字迹模糊的石刻分别采取了清洗石苔、化学封固、涂漆描绘等技术手段进行维护。同时,组织人力深入各地开展普查,拓片留存。目前,市文化部门已完成全市境内200余处摩崖石刻的拓片工作,并将对所有拓片及相关文献资料集中修书建档。
在这次保护工程中,该市还新发现摩崖石刻33处,其中在齐山西南发现的唐代池州通判刘孟昭墓碑石刻,将齐山现存的摩崖石刻年代往前推进了数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