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寿光市圣城街道西关社区村民张连明日前在挖地基时,竟挖出了一个重达3吨的“大石龟”,经专家鉴定,“大石龟”名为赑屃,为明朝刑部尚书赵鉴墓前用来驮石碑的底座,距今已近500年的历史。
>>>现场
“石龟”灰头土脸地上躺
3月15日上午,记者驱车来到了寿光市区,在热心市民石先生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晨鸣路与广场街路口西南侧的一块空地上,看到了这个“大石龟”,只见它“底朝天”反扣在地面上,身上覆盖着一些泥土。由于“石龟”实在太重,记者等人根本无法将其翻过身来,难以看清“石龟”背面的样子。
几位市民仔细用砖块铲除它身上的泥土后,石龟头部的眼等部位才清晰可见,而腿、脚及身体两侧的一些花纹也明朗起来。
记者注意到,“大石龟”身长约2.5米,背部直径约1.5米,高约80厘米。可能在挖掘过程中出现碰撞,“石龟”头部、身上有些凹痕,但整体还是比较完整的。
见记者来采访、拍照,附近不少人前来围观,他们纷纷对记者说,“石龟”是从附近圣城街道西关社区村民张连明家的地基里挖出来的。
>>>探访
地基内挖出宝贝疙瘩
记者随即来到了西关社区,找到了村民张连明,并看到了他们家的地基。说起挖出“大石龟”的那一幕,张连明显得非常激动。他说,3月13日下午1时左右,文玩,他找来了挖掘机挖地基,挖到约1.5米深时,挖掘机的驾驶员突然感觉地底下非常坚硬,张连明闻讯后赶到现场,看到挖掘机碰到的是一块非常大的石头,仔细查看后才发现这是一个“大石龟”,当时“龟背”朝上,头部朝东南方向。他们又费了很长时间才将整个“石龟”从地底下挖出来。
想到“石龟”可能是个文物,而此庞然大物又无处可放,张连明就联系了吊车、货车,将这个重约3吨的“石龟”运到了晨鸣路与广场街路口西南侧的空地上,让家住附近的朋友帮着他看管。
>>>溯源
“石龟”来自明代尚书墓
西关社区81岁的张俊清老人对记者说,他们村北原先有一座明朝刑部尚书赵鉴的古墓,墓前有石人、石羊、石马等,还有此驮着石碑的“石龟”,小时候,他和村里的孩子经常在它们身上爬上爬下。大约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赵鉴墓被毁,墓前的这些石人、石羊、石马等有的被毁,有的被埋在了地底下,此后,他就再也没有见过它们了。
78岁的刘荣桂老人对赵鉴墓前的“石龟”等也记忆犹新,她对记者说,她娘家虽不是本村的,但小时候,她们村的孩子也经常来此处玩,后来,这些石兽被毁、被埋后,她感到非常可惜,而今,至纯天珠,“石龟”能被挖出,重见天日,是一件非常值得欣慰的事。
76岁的贾在文老人也对记者说,他记得当时赵鉴墓前不仅有“石龟”、石人,还有石制的十二生肖,据说这也是他们寿光市区内石马路得名的原因之一。
>>>安置
拟安放到寿光博物馆
“石龟”被挖出后,寿光市博物馆的副馆长王德明等人也都赶到现场,进行了详细查看。
王德明副馆长对记者说,此“石龟”名为赑屃(音bìxì,传说龙生九子各有所好,赑屃是龙的第六子,又名霸下,外形似龟,龙首、龟背、鹰爪、蛇尾、善于负重,力大无穷),在古代,身份显赫的人物专门用它来驮墓碑,经他们仔细查看后,确定该赑屃为明朝刑部尚书赵鉴墓前用来驮石碑的底座,距今已近500年的历史。
王德明副馆长表示,他们会与相关单位、人员协商,争取将此赑屃放置到寿光市博物馆内保管,以让它能够完好地保存下去。
相关链接
赵鉴(1453~1537),字克正,寿光县赵家庄人。34岁考中进士,历任萧山县知县、广东监察御史、安庆知府、陕西右布政使、都察院副都史、甘肃巡抚、刑部尚书等。赵鉴居官清正,不徇私情,嘉靖十六年(1537年)去世。
据记载,赵鉴墓在寿城西关北,,墓志铭为严嵩(明朝人,为中国历史上著名权臣之一)所撰,旧时墓前有石人、石马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