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水口处还有用石块雕刻的祭祀小屋
扒开水渠上的杂草还能看到些许积水
当年的引水渠已被填上了沙石成了台阶
鸟道雄关是巍山的一处风景名胜,以每年秋季候鸟从隆庆关垭口大量迁徙而著称。而鸟道雄关景区内,距离隆庆关垭口仅400米之遥的一处明代引水设施遗址,却鲜为人知。
遗址的发现有一些偶然。去年,一位当地人到鸟道雄关去秋游时,到处寻找水源清洗餐具,其间,,无意发现了一处石屋覆盖、人工雕凿在石块之上的引水沟渠。当地人越看越觉得稀奇,回去之后,向当地文管部门汇报了此事。经当地文管部门考证,此引水渠为明代遗留下来的一个供人畜饮水的小型水利设施遗址。
鸟道雄关景区,位于巍(山)弥(渡)公路的途中,距离巍山县城大约20公里。从景区内的鸟类环志中心站出发,步行半小时,行程2.5公里,就到达隆庆关垭口。明代引水渠的遗址,就在隆庆关下约400米的草丛中。
据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文博馆员施桂英介绍,明代的时候,为了解决当时的寺院及寺院下方村庄人畜饮水,寺僧们在隆庆关垭口附近的沙塘哨出水点,凿石引水。
大旱之下水渠仅剩少量积水
在施桂英的带领下,记者在鸟类环志工作站后院外的一条山路上,看到了十多级用条石砌起来的台阶。好几条条石上,都有很明显的凿槽。“这些全都是当时寺僧们用于引水的条石,被后人用来做台阶了。”
施桂英保留着一部明代时一位叫做陈佐才的巍山学者的诗集,其中一首诗里,记述了沙塘哨引水渠的情况。“岁丁已沙滩哨僧视行人若枯鱼以善化人凿石引水数里许济其渴……”施桂英介绍说,正是因为这部诗集里的记述,才确认了这个引水渠的确切年代。
今年,至纯天珠,巍山也遭遇到了大旱,引水渠出水口已基本干涸,只在出水口下方一处小洼塘里,有少量的积水。加之年久失修,如今的引水渠,就只断断续续地余下了出水口附近10多米长的一小段。
据施桂英介绍,巍山县境内需要保护的文物古迹太多,而保护的经费有限,这个明代遗留下来的引水渠,至纯天珠,至今尚未列入文物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