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崖而建的古墓
古墓建有排水沟
四四方方的三重墓门,面朝浩瀚长江;精雕细琢的墓道,在悬崖陡壁上曲径通幽;匠心独具的内室排水暗道,更让整处古崖墓群几乎完好地保存下历史的原味风貌……
这是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崖墓群,并排于大渡口区九宫庙街道百花村社区思源公园的临江峭壁上,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崖墓地势
依长江而建
立于陡峭悬崖
这处崖墓群,,是去年9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保护中,大渡口区文物普查队沿江搜寻过程中发现的。
崖墓群一共有4口墓穴,墓穴口都是规规矩矩、四四方方的,位于百米高的陡峭悬崖上,除了几米宽的崖墓墓道和环山小路,能够勉强供人站立外,悬崖的外侧便是近乎垂直的百米深渊。
在悬崖的底部是老成渝铁道线,在铁道线的外侧、即崖墓墓门的正前方,便是浩瀚东流的滚滚长江,视野一片开阔……
经考古专家实地考察鉴定,确认这是东汉南北朝时期的崖墓群。
崖墓内貌
墓室风蚀小
凸显匠心独运
除了非凡的地势位置,崖墓自身的内貌,同样令文物专家惊叹。
在这个小地名叫“观文岩”的山崖上,4口崖墓穴均为人工开凿,呈一字形排开,连排组成了宽20米宽、高4米的崖墓群,分布面积达80平方米。
每座崖墓的墓口,分别有两层或三层门楣,外层门楣宽、高各1.9米,内层门楣则宽1米,高1.5米,门楣石壁纹路清晰。此外,每座崖墓外,都有专设墓道,分别长2至3米,宽2至2.5米。
在大渡口区文管所专家李应东的带领下,记者昨天走进墓室发现,室内干燥难见积水。墓室长3.2 米,宽2.4米,高1.75米,拱形顶,可摆下张八仙桌。千年过后,墓室内外却风蚀较小。
“崖墓由于临江而居,贵州文玩,为防止江水漫溢或雨后山崖渗水,墓主匠心独运,特意留了一手。”经过细查,文物专家揭开了谜底:原来,每座墓室内,都设计有拇指粗的线性凹槽,这是墓室排水暗道,专门用于防护墓室被风蚀、潮蚀。
李应东说,墓门和墓道保护完好,凸显出崖墓的端庄,也能看出墓主很讲究。
崖墓布局
削山后凿墓
形成绝壁崖墓
除了排水暗道的独特设计外,在文物专家看来,该处崖墓群的整体布局和开凿,与其他东汉崖墓相比,也别具一格。
李应东介绍,东汉古墓主要有两类:土坑墓和砖石墓;而在川东、重庆一带的临江地区,古人依据自身地形,多采取崖葬。
由于东汉属铁器时代,受制于开凿工具的愚钝,绝大部分崖墓没法深度开凿,只能依崖而葬,存在山势坡度。然而,该处墓群,4米高的坡势被彻底削平了,形成罕见的垂直绝壁崖墓。
专家分析,墓主采取的是“先削山、后凿墓”的方式,进而打造出墓道、墓门、墓室完整的墓群。“在当时,这绝对是个庞大工程。”
崖墓遗憾
随葬品全无
墓主身份难定
墓主的身份,能否进一步锁定?专家无奈摇头。
原因何在?专家介绍,当文物普查队伍发现该处墓群并进场考察时,发现4座墓室内已空无一物,文玩,连棺木也不见了。除了墓口摆着神龛和菩萨像外,文管人员未在室内找到任何一件随葬的器皿、首饰、钱币等古物。
“在墓室内外石壁上,残留着大量撬盗凿痕,而且年代极其久远。”文管专家说,显然,该崖墓群在早期即遭遇盗墓贼撬盗,因此未留下任何随葬古物,考古专家因此无法推断墓穴主人的身份。
但专家认为,综合地势选择、开凿方式和墓室设计来看,墓主至少是非富即贵之人,在当时当地有着相当的影响力;从墓群的整体朝向和风格来看,很可能还是家族墓。
崖墓今生
曾有人进洞避险
躲过日军大轰炸
千年来,这处东汉崖墓群还经历了怎样的风霜?
“最近百年,它被人们误当成了‘蛮子洞’、‘防空洞’和‘神仙坎’。”文管专家透露,通过实地考察和大量走访当地老人了解到,由于崖墓墓室早被撬盗,因此最初被老一辈人当作是 “蛮子洞”或流浪汉临时寄居地。抗战时期,为避免日军轰炸,有人也曾进洞避险,躲过了大轰炸。
因其外观、内饰保存完好,此后,当地人便把此处当作“神仙坎”,开始在崖墓洞口用以烧香祭拜。这也是目前墓群洞口,还摆着神龛、菩萨、香烛的缘故。
崖墓来世
拟综合利用崖线
建生态城市阳台
东汉崖墓群的未来,如何保护和发展?
大渡口区文广局局长唐勇表示,该墓是大渡口区历史及墓葬文化、习俗研究极为重要的实物,对研究东汉至六朝时的丧葬习俗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大渡口区委书记刘本荣前日曾与文物考古专家,专门到东汉崖墓进行了实地考察,提出了一个综合意见,即利用辖区12公里长的崖线,在此建成我市最大的生态城市阳台,并专门对崖墓保护利用,以此作为反映中国5000年文化史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