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驳的老墙上,一片泥巴突然脱落,露出“樟隐祝先生祠”、“圣旨”等几个大字。这让福州鼓楼区尚宾路龙山巷不少居民愣住了:樟隐就是宋代的祝穆,而祝穆是朱熹的得意门生。这老墙里面,是否藏有什么秘密?昨天上午,住在龙山巷附近的潘先生说,这里就要拆迁了,贵州文玩,这几天大家都准备搬家。而前几天开始,19号门口的这一发现,让大家充满了好奇。
院子虽然变成了个“大杂院”,但依稀还能看到当年的格局:中间一口水井,两旁的石阶直通一间阁楼
老人说,要不是这片泥巴脱落,很少人知道这是祝穆故居
“樟隐祝先生祠”几个大字,就在大门正上方,这行字上面,还能隐约看到“圣旨”二字。
屋里走出一位老人,说自己叫祝基深,今年62岁,这里住着5户人家,都是祝家后代,基字辈的人。“这房子已有近千年历史,‘文革’抄家时,红卫兵除‘四旧’,被破坏了许多,连门上的这些字也被泥巴盖了起来,现在没有多少人知道这里是祝穆的故居。”记者随老人走进三米多宽的狭长过道,到了庭院。老祝一边走一边说道,以前,从巷头到巷尾,都是祝穆的故居,地盘十分大,里面分书房、寝室等,屋子后门一开,就是开元寺。那“圣旨”二字,就是说祝穆这住宅是当时的皇帝赐封的。庭院内有一口水井,旁边摆满了花花草草。老人说,“受理学影响颇深,我们家族人都喜欢摆弄这些花草。”站在庭院里,可以看到上面一个阁楼。“小时候,这里是个殿堂,里面摆放着祝家先人的牌位。”老人回忆,每年大年初二,祝家人都要聚在这里悼念先人。
记者联系了鼓楼区文管办主任周民泉。周主任说,历史关于祝穆的记载比较少,龙山巷是否有文物,得等工作人员现场查看后才能判断。
记者查看资料发现,至纯天珠,祝穆,字和甫,初名丙,其先新安(今安徽歙县或曰建阳)人,徙居崇安(今属福建)。与弟癸同从朱熹受业,后被荐为迪功郎(古代官职名,始见宋代)。著《古今事文类聚》前后续别四集、《方舆胜览》七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