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淤泥层中夹杂有大量的碎陶片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贵州文玩 2019-02-19 02:10 我要评论( )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几名考古学者在江苏常州武进湖塘镇淹城附近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座古城由三道土城墙和三条护城河构成,而这种建筑格局,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根据现场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者初步判断这座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几名考古学者在江苏常州武进湖塘镇淹城附近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座古城由三道土城墙和三条护城河构成,而这种建筑格局,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根据现场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者初步判断这座古城属于春秋时期,古城的主人很可能是以贤德著称的季札,但是,随后的考古发掘证明,古城的主人应该另有其人。那么,为何要建这样的古城?它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淹城俯瞰全景

众多的疑问使考古工作者坚信,谜底许就在新的考古发掘中……

□1965年夏天,淹城村的村民在护城河清理河底的淤泥,就在村民将护城河内的水抽干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村民们发现河底的泥里似乎有一个大家伙,结果拉出来一看,竟然是一条船形样的东西。

村民感觉事关重大,立刻通知了淹城考古工作队。

考古工作队经过发掘,发现这是一条早期的独木舟。早在1958年,淹城村的村民们在护城河内挖泥聚肥时,就发现了一条春秋时期的独木舟。与上次发掘的独木舟不同的是,这条独木舟体积略小。就在考古工作者对它的年代进行判断时,忽然,从不远处传来村民的呼喊声,原来,他们在护城河的中间位置又发掘出了一条独木舟。村民在取泥过程中还发现了好多陶片、铜剑头、铜矛等等。

发现的这三条独木舟中,最大的一条长达11米、宽近1米。独木舟由整段楠木挖空而成,内壁有焦炭和斧凿的痕迹,证明当时的独木舟是用火烤以后所造,与《易经》中“刳(读‘枯’音,挖开的意思)木为舟”的文字记载相印证

独木舟始于原始社会,是继筏之后出现的一种水上交通运载工具,它也是现代各类船的鼻祖。

我国古代的独木舟形状大多是尖头尖尾,或者是头部尖而微翘起,尾部呈方形,尾部处留有未挖通的挡水墙。然而,与这些独木舟不同的是,1965年淹城内城河出土的这两条独木舟尾部是敞口的,而且敞口处底板及两侧邦板十分光滑,看不出嵌有挡水板的痕迹。这两条独木舟头部两侧邦板上部均打有孔眼。

很显然,这样的设计并不能作为水上交通运载工具来使用。考古学者经过考证认为,这是一种在沼泽和泥泞的地方使用的交通工具,全名叫独木泥橇。

我国最早使用独木泥橇的时代是夏代。《史记·夏本纪》在记述大禹治水时,曾有这样的记载:“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橇。”这里的橇指的就是独木泥橇。

这两条独木泥橇出于内城河,肯定与开挖淹城内城河有关。

□1986年5月,由南京博物院、常州市博物馆、武进县博物馆等单位联合组成的江苏省淹城遗址考古发掘队,开始对淹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由于子城河的河水接近枯竭,部分河道已经被当地居民种上了水稻,考古发掘队只好先对子城河东北处的外城墙和内城墙进行发掘。

发掘结果显示,子城河的外城墙淤泥积层厚约4米,淤泥层中夹杂有大量的碎陶片。

考古工作者在发掘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当在北子城河向下挖至约3.5米深处的时候,竟然发现了许多呈原始状态的大树根桩,而河道的中间还有一条约4米宽的自然小溪。也就是说,最初在筑淹城时的地面,应该在子城河下方约3.5米深处。

对三道城墙的发掘结果显示,文玩,城墙内土层堆积厚薄不均,层面不平,考古工作者推断,当初在筑建城墙时并不是采用挖基槽和夯打的方法,而是利用挖河的土堆筑而成。

有专家认为,淹城古遗址分为三阶段筑造而成,最早建的是子城,其次是内城和外城。南京博物馆经过5次考古发掘,一举推翻了这个说法,专家们认定:从三座土城墙发现的文物和土质分析看,整个淹城应该是一次性堆土筑成。

当淹城内城河挖至一定的深度时,就会出现软泥层,在无特制工具的情况下,要想将河底中间的软泥运送到城墙边是极其困难的。所以挖内城河的人就想到了用独木泥橇作为运载软泥的办法。方法是从平地起筑,一层一层向上堆建成三道梯形的城墙。

如今,经历了数千年风吹雨打,淹城古城墙遗址高仅剩3米到5米,墙基宽30米至40米。

挖掘独木舟

□经C碳-14测定,独木舟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似乎与西周奄国时代有关。如果认定独木舟属于西周晚期或春秋时期,那么,淹城古遗址就很有可能是在那个时期筑建成的。

上世纪三十年代,考古学者卫聚贤和陈志良在《奄城访古记》中曾记载:“今常州城南二十里许有奄城遗址,亦作‘淹城’。”他们认为淹城是古奄国的领地。

据《越绝书》记载:“毗陵县南城,故古奄君地也。”意思是说,毗陵县的南城是古代奄国的国君居住的地方。

奄,是商代后期的一个古国名,在今天的山东省曲阜旧城东。    

相传奄君在周成王时期与商代后人武庚勾结,发动叛乱,被周所灭。据史籍记载,奄国在周公东征时其国都曲阜被灭,奄君也被周公所杀。周公不但杀了奄君,而且还将奄宫毁掉,并在原基地上挖掘成一个池塘,由此可见破奄的不易和恨奄的至深。

奄国被灭后,奄的一部分人做了鲁国的奴隶,奄的贵族和一部分民众为求生存,至纯天珠南迁到淮夷旁,也就是今天的淮河下游一带,重新建都定居,经奄新君的苦心经营,国力大增,再次联合两个小国反周。此时,周成王正式执政,并且亲自征讨奄国,奄国再次被灭。

战败的奄国,越过长江迁至江南定居。而目前江南发现的春秋之前的古城池遗址中,与奄有关的只有淹城遗址。淹城出土独木舟的年代,与奄南迁定居时间相吻合

□如果证明淹城古遗址就是奄国的领地,考古工作者还要寻找更多的证据。

淹城内外,散布着上百土墩,其中有三座土墩最大。民间传说,这三个土墩分别叫头墩、肚墩和脚墩,它们是奄君女儿的墓,考古工作者首先对头墩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结果显示,头墩是一座东西长20米、南北宽6米的大型积炭墓,墓中棺椁葬具均已朽尽,唯有朱红漆皮依稀可辨。

根据现场分析,专家认为这个墓里可能使用了棺木一类的葬具,只是因为年代久远,棺木已经腐烂掉了,仅剩下漆皮。另外,在整个墓的底部,发现了大量的积碳,积碳的厚度达到50厘米左右。木炭的主要作用是防潮跟防虫,头墩墓的出土表明,这个墩子的性质是墓葬,同时这座墓葬出土文物之多,规模之大,是目前所发现的墓葬中间所没有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涉县三里峧神秘骨头洞 初断为旧石器古人类遗址

    涉县三里峧神秘骨头洞 初断为旧石器古人类遗址

    2019-02-19 02:06

  • 发现房址182座、灰坑725个、灰沟54条

    发现房址182座、灰坑725个、灰沟54条

    2019-02-19 01:01

  • 山顶洞人已经能制作简单的饰品

    山顶洞人已经能制作简单的饰品

    2019-02-19 00:58

  • 石家庄首现大规模先商遗址 为先商文化的发祥地

    石家庄首现大规模先商遗址 为先商文化的发祥地

    2019-02-19 00:57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