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房屋典当、转典的文契

天下午,市民吉先生向记者展示了家中珍藏的十多张老房契和租约,这些都是东关街上门面房的文契,时间跨度从清朝道光年间到民国年间。从这些资料上可以读出许多鲜活的历史信息,比如,民国时期租房也需要缴纳契税;而东关街的问亭巷以前叫做“蕴亭巷”。专家说,这些信息为研究东关街的演变提供了宝贵资料。

这就是道光22年东关街的一处房屋的切典文契 顾潇/摄

偶然所得

废纸”原是百年文契

收藏者是家住连运小区的吉先生。记者看到,这些老房契,时间上跨越了清朝道光、同治、光绪等多个年号,贵州文玩,直到民国年间;其中最早的一份是道光二十二年,距今已经有168年的历史。

这些文契中,既有房屋典当、转典的文契,也有门面房出租、收租的手续,内容丰富。再现了当时房管、地管和税收、税管的具体细节。

记者看到,这些文档所用材料是古代宣纸,十分轻薄。由于时间较长,保存条件落后,部分地契因受潮、虫蛀等已有不同程度的破损,但大多还能完整地辨认出字迹。

吉先生今年48岁,以前在一家工厂上班,后来工厂倒闭改制,一家人的生活都非常拮据,连运小区的房子还是政府的解困房。虽然生活困难,但吉先生从小就喜欢字画,至纯天珠,没事的时候总是喜欢收藏一些文物。这十多张文契就是10多年前,他从一个朋友手中买来的,当时还以为是“废纸”。

资料显示

民国时租房也要交印花税

吉先生收藏的最古老的那张文契,时间为“道光二十二年拾二月拾三日”。文契的左上方写有“切典文契”,并盖有甘泉县正堂,以及当时专门管理房产的“产业官牙”的印章

文契显示,这张房契是张寅齐、张松舟兄弟将位于“甘邑管辖新城东关大街观巷东首”的朝北门面房以及天井、退店等从自家房产中切割出来,典给了盛某,价格为116 两白银。落款处有7名中间人,加上张寅齐、张松舟兄弟以及产业官牙,共有9人签字画押。在此处,出现了好几个“十”字,吉先生介绍,这表示画押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不一定都识字,经代笔人宣读,认同内容时就用“十”表示。

其余的文契,也都是关于这间房产以及东关街蕴亭巷一处房产典当、转典、出租的文书。记者在一张租约上看到,在民国二年八月初一,吴志成从“聚星堂”手中租下了东关街观巷的一间门面,双方约定押金二十元,每月的房租是每月两元五角,逢闰月减半收取。租约的左上角,还有一张“中华民国印花税票”,面额是两分。

专家点评

研究东关街的宝贵资料

昨天下午,记者就此采访了我市文化专家韦明铧,他告诉记者,古代的地契分红契和白契两种。红契是代表国家批准的,是县里盖了章的,白契是个人私自解决办理的。

他表示,吉先生手中的这些文契提供了鲜活的历史信息,为研究东关街乃至扬州的经济发展和街巷地名的演变提供了宝贵资料。

韦明铧介绍,清代租房的比较少,因为典房更为划算。典房只需象征性押上一笔典房款,到了约定时期,典房款一文不少还是自己的,居住期间,典房款一直归房主人所有,房客不用交月租,房主人也不会出利息,真正的典房成本,就是那笔典房款的利息。但如果到了期限,房东还不了典房款,房产就归房客所有

吉先生手中的这些文契可以看出,在清朝晚期到民国期间,东关街房产买卖、抵押比较频繁,贵州文玩,也反映了当时国家、经济动荡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