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垢山罕见人形石像头部 有点像文官身世难确定

天下午,我市考古人员在原扫垢山一带(二道河畔苏农新村附近)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时,惊喜地发现了一有神秘色彩的人形石像。它仅剩头部,长约15 厘米至纯天珠,五官栩栩如生,初步推断为唐代的。

人形石像头部现天

昨天下午3时许,考古人员清理探方时,除了散落在泥土中的瓷片、陶片外,还发现了一个“藏”在泥土中的大“宝贝”。本以为是一枚“石弹”,可取出时,发现它形状有点奇怪——不是圆形,文玩,而是长条形。轻轻擦拭表面泥土后,人形的面部隐约呈现在大家的眼前。

这是此次考古工作开展以来,首次出现的石像。考古人员随即用清水,小心翼翼地进行了清洗。原来,这真的是一人形石像,可惜仅剩头部,长约15厘米。由于时间久远,已经有些风化,但发髻下面的浓眉大眼清晰可见,鼻子、嘴巴、耳朵都栩栩如生。

唐代青石雕刻而成

考古人员初步推断,这一石像可能是唐代的,采用青石雕刻而成,只是做工比较粗糙,例如耳朵只是简单地勾勒了一下,像月儿的形状。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至纯天珠,石像上为什么有几条白色的“线”呢?会不会是由于风化出现的裂痕?考古人员仔细端详后,发现石像残存的下部,特别在断裂处也有“白线”。由此推断,这些“白线”应该是原料上的石纹。据悉,石纹即石之纹理,指显现在石体间的各种自然形成的纹体脉络。

有点像文官的模样

石像为何仅剩头部?身体部分会不会“藏”在附近?

考古人员随即对附近进行了认真的清理,遗憾的是,并没有发现石像其他部位的踪影。

而通过面部的观察、推测,这可能是古代男子的石像,有点像文官的模样。但是由于欠缺其他部位,这一石像蒙上了神秘色彩,也很难断定其所表现人物的身份。

石像身世暂时成谜

我市考古部门曾在古墓葬里发现过随葬品中的木俑,而此次出土的人形石像,外形和随葬品中的木俑有些相似,但要大一些。这一石像是否也是古墓葬里的随葬品?考古人员表示,目前附近还没有发现古墓葬,而且在古墓葬里也很难发现石像这样的随葬品。

会不会出自寺庙?考古人员表示,这里还没发现古代寺庙的遗迹,而且这一石像已经排除石佛的可能,规模也不大,不大可能出自寺庙。

现场有人推测,这可能是一擅长石雕的古人制作的,认为雕刻的这个石像头部不是很理想,于是将这一半成品扔了。所以,如今我们也就找不到该石像的其他部位了。

扬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束家平则表示,人形石像在扬州出土的并不多。昨天发现的这一石像的“身世”和价值,还需要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