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了三四十年匏庐福祠现身 有精美民俗图案

记者昨天从匏庐修缮现场了解到,作为扬州传统民居独特符号的福祠,被掩藏墙中三四十年后,在此次修缮中重见天日。据介绍,掩藏墙中的精美砖雕保存基本完好。工程结束前,福祠将被原样恢复,其对面被石灰覆盖的照壁也将恢复

昨天上午,记者从甘泉路进入匏庐,工人们有的在忙着屋面盖瓦,有的忙着墙面维修。匏庐分东西两院,在工程人员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东院朝东的大门外,该大门原来为仪门,早已被封闭,此次修缮时才被“扒”开。

仪门右侧原来建有福祠,文革期间“破四旧”时,福祠被藏入墙中。记者现场看到,福祠犹如镶嵌在墙面的一扇窗户,高约1.2米,宽约0.8米,福祠的砖雕已被暂时保管起来,待福祠恢复时再贴上去。随后,工程人员搬出砖雕。记者发现,砖雕保存基本完好,刻有鲤鱼、蝙蝠、凤凰和牡丹象征吉祥、富贵的精美图案

负责匏庐修缮的名城建设公司工程部负责人梁玉荣告诉记者,福祠是扬州传统民居的独特符号,个园、汪氏小苑等古建筑都可见到。福祠建在仪门右侧,十分小巧,也十分精致,像是庙宇的模型,又像是门楼的缩微,用上好的水磨青砖拼镶雕刻而成,用浅刻、深雕、镂空等技法,雕刻出“龙凤呈祥”、“凤戏牡丹”、“石榴多子”等丰富精美的民俗图案

由于福祠贴着墙壁而建,又是迎着大门,来客一眼就可瞧见,好像是镶嵌在墙壁中专供来客欣赏的砖雕艺术品。旧时,扬州人习惯于每天早晚在福祠前点一炷香,过年过节时更是如此。袅袅的香烟,寄托着扬州人祈求福祉的美好愿望。随着岁月的流逝,福祠这种原本在扬州民居里司空见惯的东西,现在已经难觅踪影,只能在老宅子中见到。

梁玉荣介绍,根据扬州传统的风俗,扬州的老宅子仪门旁一般都有福祠。匏庐修缮之初,他就根据仪门的位置,基本判断出福祠的位置所在。结果,去掉墙面面层后,果然发现了福祠以及已从墙上卸下来的砖雕。为确保原样恢复砖雕图案,他们请文史专家晏炳森画出了福祠砖雕的完整图案,以便工匠照图恢复。

梁玉荣透露,在匏庐福祠东对面的墙面上,还镶嵌着与福祠对应、被石灰粉刷覆盖的照壁,不久照壁也将被恢复,展示在人们面前。目前,整个匏庐修缮工程任务已经过半,计划9月底前完成。

词解  

“福祠”:过去大户人家早晚及婚丧喜庆时烧香敬神的地方,因为祭拜的是土地神,所以也叫“土地祠”。

贵州文玩贵州文玩文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