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澳门文化局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澳门考古队2010年4月起在澳门圣保禄学院(俗称“大三巴”)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澳门考古队全体于大三巴前合影
经过近2个月考古调查发掘,在澳门大三巴地区发现古代夯土墙遗迹,位置及方向南接大炮台旧城墙,北接茨林围北边围墙;同时还在圣保禄大教堂遗址东侧区域,发掘了出土一批古代瓷片、砖瓦等遗物,取得了学术成果,具有积极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有利缝合该区历史环境肌理。
考古测量
澳门考古队自4月10日正式展开考古发掘,至今已完成四分之三工作。主要在大三巴及邻近区域进行大面积调查,以探寻圣保禄神学院及相关遗迹。
考古发掘现场
考古工作包括在首期清拆的两幢旧公务员宿舍范围进行考古发掘,并在邻近地区进行电法和磁法的物理探测,以了解现代城市地面下古代遗迹的分布状况,调查范围遍及圣保禄神学院前壁、大炮台、茨林围及显荣里一带。
每周发掘现场例会
在已清拆的两幢旧公务员宿舍范围内,目前发掘面积约735平方米,文玩,发现了一块早于宿舍大楼的土块地面,南北长1.5米、东西长3.5米,有向另外两幢宿舍大楼的方向延伸的趋势。出土遗物有清代至民国初年的瓷片、瓦片、瓦当及铁炮弹等。
探方拍摄
另在茨林围东侧发现一段古墙体,南北长15.5米、东西已露出的宽度约1.27米、高2.45米。其方向南接大炮台旧城墙,,北接茨林围北边围墙。经过局部试掘,墙体构造由至少五层石块砌成基础,石块上铺上一至两层包灰青砖,其上再有夯士。夯土层次清晰,夯层厚度为5-10厘米。墙体南端出露了一段包青砖的墙壁,墙中夹有黄土,至纯天珠,初步分析这段墙体的南侧可能为一东西向的通道。
考古物理探测
目前发现的古墙体与1760年、1886年及1912年的澳门古地图描绘的古城墙位置一致,基本已可确认为古墙体的一部分。但它是作为圣保禄神学院外沿的围墙,还是大炮台北段的澳门古城墙,又或是两者功能合二为一的结构,仍有待进一步厘清和探讨。该墙体在方向上横跨未清拆的两幢旧公务员宿舍大楼,而与大炮台的城墙位置连结,因此有需要在另外两幢大楼地底下展开进一步考古发掘工作,以全面了解墙体遗迹的性质及分布状况。
考古物理探测
考古工作目前还在进行。
考古阶段性成果发布会
考古发掘间隙考察博物馆资料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