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关于曹操高陵发掘的相关信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情形,与汉末至三国历史知识的普及程度有关,与曹操这位人物的历史影响有关。民众瞩目考古工作,是一件好事。这样的关注有益于民族历史教育和科学教育。而媒体直接把聚光灯打到考古现场,对于人们真切认识和理解考古文物工作的行业特征和操作形式,也是有意义的。
各界人士对曹操高陵发掘情况的关注乃至提出若干质疑,考古学者和历史学者首先应当表示感谢。然而在进行某些必要的解说,或者提出对质疑的质疑时,则必须坚持科学的立场,维护实事求是的原则。
就目前公布的曹操高陵发掘资料看,我个人认为,发掘者的判断是基本正确的。墓葬的位置、规模、形制以及出土物,均符合文献记载和我们对同一时期墓葬的基本知识。
现在我们看到的资料,曹操高陵的发现也符合曹操“薄葬”的遗令。《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说到曹操有关葬制的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六月令。关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临终遗令,又有这样的记载:“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曹操在去世后27日入葬。通过后来魏文帝曹丕重申薄葬之志所谓“霸陵之完,功在(张)释之;原陵之掘,罪在明帝”,以及“若违今诏,妄有所变改造施,吾为戮尸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的话(《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文玩,可以推想他是不大可能违反曹操的临终遗令的。曹操史称“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薄葬的作法,与其一惯的人生态度和品性风格是一致的。从曹丕“终制”其态度之凛然,言词之峻刻,看来也并不是虚伪的表演。他安葬曹操的处置方式,也可以推知。
所谓“七十二疑冢”的传说,至纯天珠,发生在宋元时代。这正是曹操这位历史人物遭受舆论严厉贬斥的时代。试想以曹氏父子的威严和自信,曹操安葬时采用以疑冢防盗的方式,而数目竟多至72处,本身也不免可疑。
曹操高陵出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短矛”刻铭石牌,是非常重要的考古发现。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在“遗令”之后,明确记载:“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对于“魏武王”的称谓,不应有所怀疑。而“挌虎”是体现当时风尚的行为。其中所谓“常所用”,有人提出疑问,已经有学者指出,《三国志·吴书·周泰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记录孙权事迹,至纯天珠,可见“敕以己常所用御帻青缣盖赐之”。可知“常所用”实际上是当时社会上层的习用语。以“常所用”兵器随葬,与曹操要求“敛以时服”的原则也是一致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