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村民挖出唐初古墓 墓主是位士族读书人

晋江内坑吕厝村的村民打算在一片荒地上挖座公厕,没想到一锄头下去,却挖出了一座完整的唐初古墓

昨日,由泉州市博物馆与晋江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组成的考古队对这座古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大量精美的随葬品。经考古工作者推断,墓主是位士族,男性,而且是个读书人。该墓对研究泉州一带的唐朝墓葬有着重要意义。

古墓砖块之间连接紧密,没有被盗痕迹。

工作人员把装着红土的簸箕从墓门递出

考古人员进入墓室发掘

唐代灯具

五盅盘

盘口壶

保存完好从未被盗  

经过考古工作者近一天的发掘,这座古墓的形状已完全呈现出来。墓穴呈拱形,墓门看起来有点像窑洞,由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度约为5.5厘米的砖头砌成。古墓长3.8米、宽1.6米、高约2.2米,整座古墓保存完好,砖块之间连接紧密,没有被盗痕迹。

“7 月初,我们村打算在这块荒地挖座公厕,没想到才挖了1.3米左右,就挖到了一些大砖块。”村民蔡志迎兴奋地向记者描述起当时挖到古墓的情况,与普通的砖头不同,这些砖头上面刻有鱼形、钱币状的花纹。裸露在外的砖结构呈弧形,是墓室的顶部。整个墓室被厚厚的土层覆盖。村民们赶紧停下公厕施工。

接到报告后,警方与当地村民一起对古墓进行24小时的守护。

红土掩盖精美器皿

由泉州市博物馆与晋江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组成的考古队从墓顶凿开了一个洞,与墓门两面同时发掘。墓室里面很宽敞,参与挖掘的村民不时将墓室里面的红土用簸箕运出来。据考古人员推断,至纯天珠,墓室内的红土应该是由长期从砖缝渗入的泥水留下的,红土还很松软。

考古工作者未在墓室里找到遗体残骸,但发现了珍贵的器物。盘口壶、五盅盘、砚台等随葬品虽然被泥土掩盖了纹饰,但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而遗体与棺木则有可能在千年的岁月中已风化消失。

他是位文人雅士

当天18时许,随着整个墓室挖掘工作的结束,一批沉睡一千多年的随葬品呈现在考古人员面前:盘口壶、五盅盘、双系小罐、灯、三足砚台、船型陶灶、虎子(夜壶)、■斗。

“这是一座凸字型砖室墓,初步推断建于唐初。”负责指挥现场考古发掘的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告诉记者,很多皿器具有南北朝风格,贵州文玩,墓室结构则已显示出唐初的特征。“墓主是当时比较富足的士族,从随葬品内有砚台来分析是位男性,并且是个读书人。”

陈建中介绍说,整个墓室全是用红砖砌成,文玩,结构完整无损,随葬皿器种类丰富,十分罕见。墓砖上有鱼纹、钱纹、夜脉纹、蓖梳纹四种文饰,“这是典型的中原装饰风格墓葬。反映了内坑沿海一带早在唐初以前就有人居住、生活,这是社会文明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