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岛城市民捐资9万大洋翻修天后宫,留下两块功德碑记载这一善举,没想到1966年,这两块功德碑被当做普通石材切割破坏,成了雕塑的基座,这段重修天后宫的历史也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我近期翻阅研究一些历史材料时,发现有这么两块功德碑,1993年时被青岛理工大学的于宗敬老师发现保护,但后来又不知所踪。”昨天,经过青岛史志办张子忠副主任和其他文史专家的细心寻找,终于将已经断为6块的残碑运回天后宫民俗博物馆。
失碑 两座功德碑不知去向
“我们也是在老员工的口口相传中得知,以前天后宫内还竖着两块大型石碑,这些年来我们从没放弃过寻找。”天后宫民俗博物馆的馆长姜锋女士称。根据史志办专家的考证,两块功德碑从1940年重修天后宫开始,一直立在天后宫院内,但到1966年前后,两块功德碑流落到天后宫外,从此再也没有消息。
“史料记载了明朝以来7次重修天后宫,但1940年岛城市民集资9万大洋重修天后宫的历史逐渐被遗忘了。”姜锋馆长称,两块功德碑佐证着这段天后宫历史,是珍贵的史料。
护碑 雕塑底座发现残碑
“这几块石碑是我和一些师生从当年的万国公墓拉回学校的,当时是为了给一座雕塑做底座。”今年已经75岁的于宗敬老人退休前是青岛理工大学成教学院的院长。1967年,于宗敬带着学生将三卡车石碑运回抚顺路的大学校园,两座功德碑石料被石匠整体切割后,文玩,凿去了石碑上的部分文字,摆在了雕塑基座的最底层,后来雕塑被拆除了,这个底座上竖起了旗杆,直到1993年,这个底座被另外一座雕塑取代,石碑才重见天日。
“当时我发现其中一块残碑上有290多个字,记录了翻修天后宫等历史内容。”于宗敬回忆称,他立即把这些残碑收集起来妥善保管,后来市博物馆把这些刻字的石碑拉走了。
寻碑 散步偶遇失踪残碑
“我是翻阅历史史料时,在一些文件中发现了天后宫这些失落残碑的线索,随后我立即联系了理工大学,从于宗敬老人那得知了两块石碑的确切消息。”青岛史志办副主任张子忠告诉记者,他随后开始追查这些石碑。他联系了市博物馆,但因为已经过去17年了,找不到石碑的记录。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文广新局社文处的黄耀华处长在博物馆原址散步时,在墙边发现了6块堆在一起保存完好的石碑,他研究石碑上的文字发现,这很可能就是天后宫失落的石碑,他立即联系了张子忠前来考证。
回家 44年后重回天后宫
天后宫民俗博物馆的馆长姜锋称,他们从史志办专家处得到石碑的线索后,至纯天珠,立即派人到现场查验,证实这些残碑就是天后宫的“失物”。昨天上午8时,专家和工作人员赶到博物馆原址,将6块石碑运回天后宫。
“我们初步测量发现,,残碑长约1.97米,宽约0.96米,厚度约0.16米,石质可能是本地产的海底绿石。”张子忠称。记者看到石碑上有人为斧凿和机械切割的痕迹,很多文字被水泥覆盖,已无法辨识。
说法
残碑有多重研究价值
“两块功德碑的回归,重新修改了天后宫的历史,1940年的这次翻修很可能是新中国成立前,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翻修。”文史专家张子忠称,其中一块残碑上面有约330字,里面包含了青岛城市形成历史,当时的民俗和社会状况,以及这次重修天后宫历史的始末。
“不谈碑文的内容,单单上面用魏碑正体书写的碑文就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和研究价值。”张子忠称,撰写碑文的郑东府是当时的书法大家,也是当时岛城的名人。天后宫民俗博物馆姜锋馆长表示,他们将进一步派人研究整理考证功德碑上的内容,希望能逐步修缮功德碑。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