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考古人员在新洲区邾城街城北创业园M7号古墓中,发掘出一对保存完好的木俑。至此,位于此处的M5、M6、M7号三座古墓共出土83件文物。考古专家称,这些文物均为西汉早期的陪葬品。
这座编号为M7的古墓,与已挖掘的M5、M6古墓一样,棺椁型质良好。图为M7号古墓的挖掘现场。
M6号古墓中的陶器。
M5号古墓中的玉璧。
考古专家称,西汉早期以前,也有用人作陪葬的。M7号古墓中发掘出的这对保存完好的木俑,可能是一对陪葬的童男童女的替代品。
记者在现场看到,M7号古墓与M6号古墓相距约6米远。M5、M6号古墓深约4米,而M7号古墓只有约1.8米深。考古专家从墓壁的土层结构分析认为,主要是当时挖墓时塌方不能再继续深挖了。
新洲区博物馆书记王继全称,已发掘的三座古墓共出土83件文物,其中M5号古墓的规格较高,陪葬品有宝剑、铜戈,逝者头下枕有外径10多厘米的玉璧,保存最完好的是M6号古墓中的女性尸骨。三座古墓中出土的文物数大致相同。
考古专家称,文玩,已发掘的三座古墓皆为西汉前期常见的竖穴土圹墓形制,M7号整座墓葬除棺内出土一件小铜座外,别无其他金属器皿,这与当时西汉初年汉政府厉行节俭,禁止厚葬的时代背景相关。
据悉,新洲邾城街城北创业园共有12座古墓,为古墓群,其他古墓的抢救性挖掘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
古邾城曾是密集居住地
考古专家称,在西汉早期,从新洲辛冲到邾城一带是密集居住区,人口比较密集,墓葬也很密集,这里出现古墓群并不足为奇。此次从古墓中发掘出的文物,对考古、历史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新洲区博物馆书记王继全说,此次发掘出土的汉墓随葬器皿非常完整,文玩,相当难得。为研究汉代前期墓葬形制、文物形态等诸方面提供非常宝贵的物质资料。1984年文物普查时就发现了这个古墓群,对文物研究、历史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上世纪70年代发现邾城古墓群
此次发掘的古墓群其实属于新洲邾城东北部古墓群保护地带,至纯天珠,这一带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古墓出现。它与辛冲戢岗古墓群连成一片由北向南环绕邾城,1998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就将辛冲戢岗古墓群列为武汉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省、市考古专家曾多次提示:“新洲城东高岗地带,是汉代墓葬群分布密集的地区,其规模、数量堪称湖北之首”。新洲区政协常委、地方文史研究者李森林认为,在同一地区发现这么多古墓,附近一定会有一个很大的群居部落。由此推断,古邾城遗址应该在这一地区。
棺椁与尸骨保存完好
与当地青膏泥有关
新洲区博物馆馆长谢新明说,棺椁与尸骨2000多年保存完好,与地面的青膏泥有直接关系,这种由石粉等特殊物质加工而成的青膏泥,密闭性非常好。
新洲区政协常委、地方文史研究者李森林说,邾城东北部古墓群出土的随葬品多为陶器,也就是当时的专用冥器,一般规格不高。这些古墓的发现对研究当时的政治文化、社会风俗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是一方人文地理的真实记录。
据了解,邾城街城北创业园10多座古墓均属战国到西汉早期的古墓群,目前出土的彩陶、铜器等仅为古墓群文物的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