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官桥小庙中一方石刻

南安官桥黄山村一座小庙中,除了供神灵外,还供了一方石刻石刻刻有十六字,当地祖辈流传称,这是朱熹的题刻,还有生动的传说故事,这是真的?

昨日,村里的文物爱好者林先生带记者实地查看,石刻放置在一个小房间里,,隔着木栅门,还上着锁,石刻上刻有十六字:“暗火阴砂,毋围毋盖,毋 [王]毋埋,永昌万代。”落款为“朱祀悲祝”。

林先生说,石刻顶端的“太乙真人杞立古迹”为后人所刻,石碑下还供着一香炉,至纯天珠,香客上香时,均不忘一并插香许愿。

据悉,这块石刻原本放置于宫外荒地,刻在一块巨石上。1959年,村民开采巨石建学校围墙时方才发现,巨石被凿后,贵州文玩,留下这一小块被收留保护,直到1994年建这座小庙时,才移置于此。

石刻被当地人供奉起来

已退休的原官桥文化站站长张克印昨天介绍,结合当地传说及有关史料记载,揣测石刻内容,应是南宋理学大家朱熹所题。

据1993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南安人物选介》介绍,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赴同安任主簿,路过官桥黄山,观测此地后对从者说:“此地必有贤人,予当往谒之”,遂往拜见当时的泉南名士蔡和(黄山村人),二人相见甚欢,蔡和以一茄一豆招待,白水代酒,取“君子之交淡如水”之意,自此时有往来,一起谈道论理。

据了解,当时此地荒芜,人烟稀少,朱熹感到无限悲叹,深信此地将来会开发成为繁荣发达的好地方,“朱祀悲祝”表达的就是此意。这十六字谶语,应是当时留下的。

南安市文管办主任杨小川称,朱熹一生多次过往南安,南安士子闻朱熹南来,纷纷拜于门下,后皆有成。讲学、登游期间,所到之处有诗文记载,留题刻于摩崖。如今,南安保存的朱熹题刻并不多,这一处是不是他留下的,还有待专家鉴定。如果是,当具备文物价值,应予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