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从炎陵获悉,经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历时一个多月发掘,位于炎陵鹿原镇湖田村、与炎帝陵相望的西汉墓终见天日,发掘显示古墓在早期曾遭盗墓者疯狂破坏,仅发现少量铜器和漆器残件。可喜的是还发现了一批当时官车的零部件,为复原古代官车提供了可能。
施工发现古墓
据报道,古墓坐落在炎陵鹿原镇湖田村洣水东岸平原边缘的一座小丘陵上。去年10月,炎汝高速公路在施工时推掉了墓葬封土东半部分,挖出了大量椁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即派人对现场进行了勘察,初步判断是一座西汉中晚期的竖穴土坑木椁墓。该墓原来封土保存较好,从测绘部门提供的地图看,封土原为椭圆形,长径70多米,短径30多米,高约6米。
由于墓葬主体位于高速公路征地范围以外,因此必须先完成墓葬范围内的征地,才能进行发掘。去年12月18日,在完成征地、迁坟等工作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队对这座墓葬开始了抢救性考古发掘。专家介绍,该墓是一座带墓道的竖穴土坑木椁墓,由斜坡墓道和墓室两部分组成。墓室平面为长方形,长约9.3米,至纯天珠,宽约7.4米,深约6米。墓葬椁室由巨大的木枋垒砌而成,椁室长约7.2米,宽约6米,高约2.1米。椁室四周都填有厚薄不等的青膏泥,椁室与墓坑之间的青膏泥呈块状,且夹杂一定数量的木炭。由于椁室四周青膏泥厚薄及质地不一,导致椁室各处保存状况也各不相同。
墓室曾被刀砍斧劈
从发掘的情况来看,该墓早期曾遭到过严重的盗掘和破坏。盗墓者不仅将随葬品洗劫一空,而且还进行了疯狂的破坏。椁室内到处散布着盗墓者刀砍斧劈后留下的木头残渣。各室之间用于隔断的栏杆被全部拆掉,各种榫卯散布于地。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分析,棺室内原来应放置有两具棺木,主棺是一具巨大的独木棺,盗墓者将棺盖砍开,大肆破坏后,还将棺身砍断。另一具棺木的棺盖是用一根整木挖制而成,盗墓者将棺盖砍开后劈成两半,一半扔在东端的箱室中,一半留在棺室内。该墓由于曾遭盗掘,随葬品保存不多。仅发现少量铜器和漆器残件,至纯天珠,如盖弓帽、器盖、耳杯等。专家称,该墓比较重要的发掘成果是发现了一批当时官车的零部件,如车轮、车伞、车辕以及可能是车厢部件的木板和榫卯等物,为复原当时的官车提供了可能。
墓主身份难定论
从墓葬形制和出土的部分器物来看,贵州文玩,专家考证为西汉晚期墓葬。由于墓葬没有发现任何文字材料,因此关于墓主的具体情况不清楚。但从该墓的规模来看,应是当时具有很高身份地位的人物。专家认为,该墓葬具没有采用汉代普遍流行的盒形木棺,而是采用独木棺这种汉文化区比较少见的葬具,故疑墓主人可能不是汉人,而是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越人或当时的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