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合流遗址位于潇河与涂河交汇带的北岸,北合流村西北角的山前台地上;行政上隶属于晋中市榆次区郭家堡乡。2010年6月,为配合“龙城高速”(榆次龙白—祁县城赵)项目工程的建设,做好沿线文物保护工作,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晋中市考古研究所、榆次市文物管理所共同对“龙城高速”公路沿线所涉及的古代遗存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北合流遗址即是其中一处重要地点。
本次发掘共分两区,I区位于北合流村西约1500米的山前台地上,东、西两面环山,南邻北合流火车站,北接上一级台地。钻探表明I区所在台地遗迹丰富,遂于此集中布方,同时考虑到公路走向以及发掘区所在地形,我们确定了I区布方方向为40°,共布设5m×5m探方44个。II区位于I区北侧200米的高台地带,根据钻探图纸,我们有选择性地布设探沟两条,两区发掘面积总计1150平方米。
田野工作从2010年6月开始,至2010年9月结束,包括对北合流遗址及其周边遗存分布情况的拉网式调查和配合公路建设进行的考古发掘。在三个月的工作中,主要清理了仰韶时代晚期灰坑51座、陶窑2座、房屋4座;发掘西汉晚期墓葬1座、建筑围沟1条。
北合流遗址的堆积较简单,①层属耕土层,为浅黄色沙质粘土,土质疏松,厚约10—25厘米,夹杂大量植物根茎,包含少量近现代瓷片;②层为黄褐色粘土堆积,土质较硬,厚约20—30厘米,主要出土宋金时期瓷片,还夹杂少量仰韶时代晚期陶片,此层可能是宋金时期人群破坏早期遗存后形成的堆积。②层下为各时期的遗存,有灰坑、房子、墓葬、围沟等,这些遗迹直接打破红褐色的生土层,值得注意的是发掘区内不见早期文化层,可能早已被破坏殆尽。
仰韶时代晚期遗存
北合流遗址主要堆积为仰韶时代晚期遗存,这一时期灰坑共计51座,按剖面形制可分为锅状、袋状、筒状及不规则状等四类,前两者居多。规则状灰坑包括锅状、袋状和筒状,此类灰坑的口、底部明显,坑壁光滑,直径2米左右,堆积厚度在1—2米之间;不规则状灰坑的口、底不甚明显,坑壁较粗糙,最大径(或边)1—3米不等,堆积厚度不超过1.5米。这51座灰坑出土大量陶器标本,其中双鋬罐、敞口碗、敛口钵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敞口双耳壶、小口高领罐;此外,还有少量豆、器盖、敛口瓮、双鋬盆、土鼓残片等。夹砂类陶器以罐居多(特别是双鋬罐),且多为褐胎的夹心陶,器表呈深浅不一的灰色,而双鋬罐又以夹岩粒者占主导;在器表装饰上,夹砂类陶器以绳纹为主,极少量饰斜篮纹,也有素面的。碗、钵、壶、瓮、豆、盆基本均为泥质,文玩,且灰陶较多,这类泥质陶器多饰斜篮纹,钵、壶、瓮整体或局部磨光,也有少量素面者,横篮纹极少见。
H51位于I区T0703东部,并延伸到T0704西部附近,上口被多个②层下开口的灰坑打破,残存坑口距地表1.25米,平面为圆形,直径约3.4米;剖面呈锅状,周壁圆滑;坑深约2.1米。坑内为疏松的浅灰土堆积,夹杂零星炭屑,堆积形态呈坑状,出土器物有双鋬罐、折腹钵、双耳罐、小口瓮、篮纹碗等。
H7位于I区T1001中南部偏东位置,②层下开口,坑口明显,距地表约0.25米,平面近似圆形,最大径约3.9米,最小径约3.6米;剖面略呈袋状,坑壁斜直,应经精心加工修整过;底部亦较明显,仅北侧局部被汉代洞室墓穿透,底面呈圆形且平整,直径约4.2米;坑深约2.4米。从南侧剖面看,H7堆积呈坑状, 由上至下可分两层,上层为黄褐色粘土堆积,土质较疏松,夹杂大量陶片,堆积厚度在0.3—1.15米之间,此层包含有双鋬罐、折腹钵等器物残片;下层为浅灰土,土质亦较疏松,夹杂大量陶片、少量炭屑和烧土块,堆积厚度1.25—1.75米不等,出土可辨器物有双鋬罐、折腹钵、篮纹碗等。
F4为带前院的窑洞式房屋,位于IT0503的中部,②层下开口,属前院后室类建筑,由居室、灶坑、门洞和前院几部分组成,整体似一“吕”字形,呈东北至西南向,方向103º。居室系生土中掏挖而成的窑洞,窑顶已坍塌;东部保留的墙壁较高,约2.1米;西部塌陷的同时又遭G1局部破坏,保留墙壁较矮,约0.68米;周壁修葺光滑,但未见残留的工具痕迹。圆形居住面,直径约3.34米,局部保留原始的黑褐色地面,坚硬且平滑,居住面之下为黄沙土。灶坑位于居住面中央,长方形,长约0.56米,宽约0.4米,坑深约0.14米,四壁及底面有黑色的烧结面,厚约0.01米。门洞呈拱形,由窑洞东壁向东掏挖而成,洞高约1米,南北宽约0.7米,现存进深约0.3米。沿门洞往外是半地穴式前院,直壁,平面为圆角方形,长3.1米,宽2.3米,前院地面为一层坚硬的黑褐色踩踏面,整体呈斜坡状,最高的东北角放置有一方形磨石,西北角门洞附近最低,由此形成东、南、北三面均向门洞方向倾斜的态势,在接近门洞附近出现两级台阶,以连接前院与后室,通过门洞再下一级台阶即进入窑洞内室。前院堆积与窑洞内室上层的堆积较为一致,均为较疏松的黄褐花土,夹杂少量陶片;而F4窑洞内室内下层堆积为浅灰土,土质疏松,夹杂大量陶片,并含少量炭屑、小土碎块,包含物中可辨器形有双鋬罐、折腹钵、双耳罐、小口瓮等。
陶窑2座。Y1位于IT0701北壁附近,②层下开口,保存较差,仅存火膛和局部火道,火膛南端有一长条状灰坑,与陶窑连为一体,坑内为浅灰土堆积,包含零星炭屑,似为陶窑的附属设施;该窑规模较小,可能主要用于烧制小件器物(如遗址大量出土的陶环)。Y2 位于IT0301北壁附近,被②层下开口的灰坑打破,仅窑室局部被破坏,窑箅、火道、火膛和火口保存完整,方向290°。Y2窑室残高0.83米,横截面近似圆形,底部直径约1.5米,残存剖面呈袋状,壁面圆滑,且附有一层约0.07米厚的红色烧结面。窑室底部四条火道,呈“十”字形,上窄下宽,各条火道长宽接近,长约0.3米,宽约0.1米cm,高约0.6米。窑室底部的窑箅直径0.53米,箅厚约0.23米。火膛位于窑室下方偏东位置,剖面呈长方形,长0.53米,宽0.5米,通高约0.42米,东西壁圆滑,正对火门的一壁斜直。火门口部呈斜坡状延伸至火膛,并有一层约0.05米厚的红色烧结面。火口处与一灰坑相连,坑底低于火口约0.2米,且分布有连续的踩踏面,可能是陶窑的操作区。Y2内为浅灰土堆积,土质略硬,包含少量的泥质篮纹陶片。
汉代遗存
北合流遗址所见汉代遗存较少,M1和G1属于这一时期。M1土洞墓,位于I区西北角,平面呈“凸”字形,斜坡墓道,方向0°。墓道位于墓室北侧,②层下开口,距地表约0.25米,平面呈长方形,上口长10米,南端宽约1.4米,北端宽约1.6米,底坡长约10.7米,坡度约20°,墓道壁较直,东侧墓壁中部偏下位置有红色烧烤面,并残留条鐝加工痕迹。墓门两侧立栽两根较粗的圆木,西侧立柱还残存部分深黄色的朽木,两根立柱残高约2米,直径约0.4米,可能与封门有关,墓门处全为淤土,淤土中发现一个模型陶灶,未见明显的封门。由于洞室顶部大多已坍塌,仅中北部残存一部分洞顶,可窥见其墓室顶部形态略呈弧形,其洞顶至墓底约2.7米;而洞室墓壁亦有不同程度的塌陷,特别是洞室南半部墓壁塌陷最为严重,保留的原始墓壁高度距墓底仅1.5米。洞室底部平面呈圆角方形,长6.2米,南端宽2.7米,北端宽2.6米。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