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王太妃傅华墓“失而复得”

近日,在济南市槐荫区后周王庄腊山河畔发掘了一座北齐“太妃墓”。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铭介绍,这是济南目前发掘的最大的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人员在这座规格宏大,建筑豪华的墓葬中发现了许多珍贵文物,其中三具特殊的彩绘石俑是在济南首次发现,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石俑

据出土的墓志铭记载,墓葬主人叫傅华,清河贝丘(今山东临清市境内)人。傅华并不是真正的皇室贵妃,但是她却拥有一座形制宏大的“太妃墓”。拨开历史的迷踪,这座北齐太妃墓从墓葬最初发现,追溯至墓主人的身后荣耀,都体现出特殊的研究价值。

1977年农民意外发现

今天现在人们面前的太妃墓,并非历史上首次发现。1977年,在济南西郊后周王庄,一些村民到村里的“塚子”上拉土制坯,没想到挖出一些青石。

这个发现令村民们十分高兴,这些光滑坚固的石头被认为是垫猪圈的好东西,于是村民们决定继续深挖。村民挖下去把石头起出以后,一些细心的人发现了石头下面居然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器物。当时的村民觉得这些东西也没什么用,还不如手里沉甸甸的石头,幸好有一些念过书的人觉得这些东西可能是文物,就上报了济南文物部门。文物部门接到消息赶到现场,看到了一堆四方形像金字塔一样形状的封土,还有神道两侧的一些石人、石马之类的东西。由此,考古人员确定这是墓葬无疑。

当时考古人员只觉得是一个普通的墓而已,开展发掘工作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十分的重视。那时候的挖掘条件很差:之前村民挖石头时,破坏了墓室;而且当时的村民不明白墓葬中那些陪葬品的价值,一些陪葬的文物都被破坏了;除此之外,考古人员还发现墓葬里有被盗过的痕迹。

工作人员将起石头的时候起出来两块大的石碑拉回去鉴定,发现这居然是当年北齐宜阳国太妃傅华夫妇的合葬墓。遗憾的是当时的社会处在一个重大的转型时期,人们对这些事情提不起兴趣。当时的村民只知道挖到了死人的墓,其他的事情不是很清楚。

曾经被盗 挖掘停止

据村民回忆,他们挖石头时发现了一块碑,随后就把这块碑送到了济南市博物馆。

当时的济南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韩明祥,得到消息后立刻赶到后周王庄。他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形:这个墓葬还是相当有气魄的。地上有石人、石虎、华表等,雕刻都非常精美,墓道很长。石头垒成的墓室在地表6米以下,墓室很大,高约6米,面积近30平方米,用大块青石板砌四壁,并有四角攒尖方锥形墓顶。南面辟券拱形门,门楣及门框均雕刻石兽。墓室形制很像四门塔。

墓中还出土《北齐宜阳国太妃傅华墓志铭》一方,失志盖;同墓出土《齐故使持节都督齐兖南青诸军事齐州刺史尚书左仆射司空赵公墓志铭》篆书盖石一方,失志铭。通过墓志铭可以判断,该墓为宜阳国太妃傅华和其丈夫的合葬墓。

当时的考古人员发现,早在1977年之前墓室就已被盗。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济南市博物馆没有财力物力把石虎、华表运回来,只运回来赵彦深母亲的墓志铭、父亲的墓志盖和一个辟邪石雕三件文物,十分遗憾。再加上墓穴里全部都是水,人根本无法进入。各种各样的因素加在一起,使得当时的挖掘工作停止了。

赵公墓志盖拓片

共患难 母子情深

墓主人傅华的墓志铭大约有78厘米见方、29行志文,文章用典很多,字体优美,蚕头燕尾,共几千字。通过墓志铭发现,这座位于济南西郊的豪华大墓是北齐宜阳国太妃傅华夫妇的合葬墓。

谁是傅华?为什么叫宜阳国太妃?这不得不提到她的儿子赵彦深。赵彦深在北齐被封为“安乐公”,他的先人曾是北魏的贵族,后来他做了北齐的宰相, 几年后增封宜阳王,功勋卓著。在鲜卑族统治的北齐,汉族妇女少有封号。傅华本是汉族人,母凭子贵,她被封为宜阳国太妃,死后又追封“贞穆”,是当时相当珍贵的荣宠。

赵彦深三岁丧父,在历史上以孝道著称。据《北史·赵彦深传》记载,赵彦深的父亲过世后,家人让赵彦深的母亲傅华改嫁,但母亲不愿意改嫁,“自誓以死”。史料原文载:“彦深五岁,傅谓之曰:‘家贫儿小,何以能济?’彦深泣而言曰:‘苍天哀矜,儿大当仰报。’傅感其意,对之流涕。”

共患难,母子情深。赵彦深官至太常卿时,回到家里不脱朝服,先拜见母亲傅华,跪在地上说:“幼小孤露,蒙训得至于此。”母子相泣久之。正是因为赵彦深从小孤苦,母亲品德又高,所以对母亲特别孝顺。经过奋斗当了宰相,也一如既往地孝敬母亲。

墓志铭上,对傅华本人的生平也有记载。傅华是清河贝丘(今山东临清境内)人,祖敬,河间内史;父天民,济南太守。北齐后主天统年间(公元 565-569年),进号平原郡长君,武平初年(公元570年),封宜阳国太妃,卒赠女侍中。女侍中本为宫中嫔妃之职,视二品,而此以赠宰相之母,十分罕见。

傅华以94岁高龄去世。赵彦深在完成父母合葬的礼仪后不久,自己也已经年逾古稀,不久后去世

太妃墓失而复得

今年春天,为配合腊山河分洪工程,对位于河道的太妃墓进行抢救式发掘保护。时隔30多年,今天再去挖掘古墓的时候,遇到的困难更大了:墓地靠近腊山分洪河,地下有一层砂土层,到离地面6米多的时候,地下水就都渗出来了。考古工作进行过程中,墓葬面临坍塌的危险。

考古人员通过不懈的努力进入了墓穴。墓道两边非常规整,抹了白灰,遗憾的是没有发现壁画。墓葬的前室已被破坏,东面的侧墙歪倒。就在清理到距离地面7米多的地方时,考古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东西……

在泥泞的地上,堆着一些陶碗和锈蚀很厉害的铁器文物。除此之外,隐约显现的一个石俑头像令人激动。石俑头部出现以后,考古人员觉得这极有可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于是赶紧弄走旁边的淤泥。由于墓葬发掘条件和环境非常差,他们也害怕塌方毁坏了文物。于是工作人员全部下到墓葬里去,用最快速度把淤泥清干净,终于挖掘出三个石俑。

三个石俑一出土便抓住了人们的眼球:三个高一米左右的石俑,其中有两个是武士俑。武士石俑的头面都是面向墓门,一个石俑披铠甲,戴头盔,手持兵器;另一个没有披铠甲,但是胸前有一把剑,造型非常生动。这几个石俑造的异常精致,栩栩如生,通过这几个石俑我们可以想见当时石刻艺术的水平。以石俑陪葬,在当时非常罕见,有很高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