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的5月,因京沪铁路的修建在山东泰安大汶口镇挖掘出的许多年代久远的陶器碎片引起专家学者的注意,随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大量珍贵文物的出土,一个让世界为之震惊的发现突然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大汶口文明。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距今4500至6400年发展的全过程,明确了大汶口文化为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对全面研究新石器时代父系氏族社会背景、发展脉络及人类文明文化的产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五十年间两件刻有八卦符号的“神器”(象牙梳-----獐牙构形器)先后面世,为伏羲八卦提供了佐证,将“易学源于商周之说”提前了两千年之上。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象牙梳,1959年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
象牙梳暗藏八卦玄机
在大汶口的出土文物中,有一件异常精美的透雕象牙梳,全长16.7厘米,齿长4.6厘米,齿薄背厚,整体呈长方形,顶部刻有4个豁口,其下平行镂刻3个圆孔,梳身中部雕镂三道等距离的微弧短线组成的“8”字形镂空,内填“T”字形花纹,界框由条孔组成。构成一幅线条洗练、拙朴大方的图案。象牙雕在大汶口文化的许多遗址中均有发现,突出以象牙梳最具代表性,是雕刻艺术宝库中的一朵绚丽奇葩,反映了大汶口的雕刻艺术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这把象牙梳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是迄今为止原始社会保存最为完好的梳子,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件象牙雕刻制品。
值得一提的是来自国家博物馆刘钧先生的介绍:
“梳身雕刻的“8”字形图案颇像后世的八卦太极图,因此有学者认为这是一幅完整的古代太极阴阳八卦图原型,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深奥、神秘的太极八卦、河图洛书及远古天文历法等,为新石器时代中国古人之杰作。”
这把象牙梳到底暗藏何种神秘的玄机?随着越来越多考古学者、易学专家的重视和关注,蒙在象牙梳上的面纱终于被层层揭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史学博士后江林昌教授在其专著《中国上古文明考论》中指出,综合起来看,这个‘S’形图案正表示了天地乾坤、阴阳变化之意,可以看作是中国最早的阴阳八卦图” 。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逢振镐研究员结合大汶口文化居民太阳崇拜观念认为,这是‘太阳的象形’。‘S‘下面则是直条纹的梳齿。这密密的梳齿正好是海水的象形。这样就与‘S’形内的“上”,“下”图形统一了起来,上为太阳,下为海水,上为乾,下为坤。云南大学考古教授、著名易经学者黄懿陆则认为,这是一个太极图,是刻划在象牙骨上的天地之数,是海上日出之后的天地阴阳图,是从两仪生“四象”的一种表达方式。
我们看到,专家们已经用“S”型的说法代替了“8”型,并有了新的解释。黄懿陆教授认为,在中国远古社会,要追溯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只有一条主线,就是我们的祖先有史以来十分看重且被其后历朝历代应用得炉火纯青的阴阳文化。从出土文物看与易经有关的阴阳文化,以应以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象牙梳为代表。
结论十分清楚。图案与《易经》有关,学者们的认识是一致的:这把新石器时代的象牙梳上刻画的是“中国最早的阴阳八卦图”、“ 《易经》的八卦图”或“《易经》的‘起源形态’”。六千年前,人类社会尚未产生金属制品,要把象骨刻成梳齿,并凿穿形成三个孔,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这并不是一般的生活用品,而应该是一件便于携带,以其齿插在头上发间,随时准备计算,作为仰观天象,俯察万物使用的神器。诚如《易?系辞下》所言:“仰则观天象,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说文解字》“示”字条也说:“天垂象,见(现)凶吉,所以示人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古代先民的阴阳八卦天地图,所起的就是这样的作用。
獐牙器佐证“起源”之谜
无独有偶,山东省临沂市收藏家苏昭杰先生所收藏的大汶口文化器物中,一件属于大墩子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刻符獐牙勾形器为象牙梳的论断提供了重要的佐证。大汶口文化的墓葬形式普遍有随葬獐牙的风习,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獐牙勾形代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骨、角、牙器制造业的最高水平。苏昭杰先生收藏的这把獐牙勾形器,是迄今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100多件獐牙勾形器中唯一带符号的一件。临沂市博物馆李玉亭研究员根据象牙梳和獐牙勾形器上八卦符号的研究成果,得到著名考古专家、原山东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学海先生的鼓励和支持,发表了学术文章《八卦符号的起源新说》、《再议八卦符号起源》(《华夏考古》2009年第4期)。指出,八卦符号的起源绝不是所谓“天赐神授”、“河出图”、“洛出书”的产物。八卦的“—”“--”符号也与“男根”、“女阴”毫无关系。八卦符号是东方大汶口文化先民观天象,因“伏羲”而画阴爻“--”,记录天象运行,分开黑夜与白天的初始符号,可从出土的梳子和獐牙勾形器的八卦符号中得到证实。
带符号的獐牙勾形器高11.4厘米,由獐牙和鹿角质扁圆柄组成,上部左右嵌入獐牙,柄下端有穿孔,和常见的獐牙勾形器一致,不同处为柄的两面均有刻符。这些符号与《系辞》中八卦卦形符号完全相同,由此可以推测用大汶口文化这种刻有八卦符号的獐牙勾形器随葬的墓主人应是巫师者流。
中国科学院的王昌遂和武家璧两位教授对獐牙勾形器的解释是:骨器上的刻符是八卦符号无疑,前两个是卦象,第三个字是合文表示上下,全部合起来表示“天上地下(神祗)”。
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学海研究员认为,刻有八卦符号獐牙勾形器的面世,证明八卦起源甚早,原于大汶口文化先民的发明。他们已经确定阴阳爻的基本符号,并由此构成若干卦形,所发现的八卦符号,当然和现存的《易经》不能同日而语,但可以说已是易经的滥觞期,这比通常认为的易学萌芽于商周之际要早两千年之上。事实证明易学源远流长,其源头在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完善最终形成儒家的重要经典《易经》。
第128件国宝归去来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