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州窑是金元时期燕山北麓一处较大规模的民间制瓷窑场,部分产品为官府定烧,在仿烧磁州窑及钧窑产品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已知窑区位于隆化县隆化镇下洼子村鲍家营自然村,大部分被现代建筑覆盖,县里拟对其进行改造,为配合工程建设,受河北省文物局委托,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隆化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于2010年4月25~5月7日,对相关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
鲍家营窑址地处冀北山区隆化盆地,群山环绕,平坦开阔,土质肥沃。根据以往调查,窑址范围南北1000米,东西600米,面积60万平方米,中心位置北纬41°19′34.4″,东经117°44′13.6″,海拔高度550~562米。窑址北为新兴路东通京通线隆化站,新兴路北为战汉时期小城子遗址,西为安州街,南为北魏安州、辽代北安州、金元兴州的州城大土城子遗址,西一公里处有伊逊河流过。发掘区位于遗址东部略偏南。
本次发掘面积440平方米,共计发掘灰坑12个,灰沟1条,瓷窑5座(Y1-Y5),陶窑1座(Y6),作坊3座(F1-F3),活动面一处(L1),墓葬1座(M1)。发现遗物(主要是瓷片)万余片,其中标本50种,小件器物300件(套)。包括多种陶瓷产品、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瓷器有瓷碗、瓷盘、钵、盆、盖缸、杯、缸、罐、瓶、壶、炉、灯、钉帽、动物瓷塑、围棋子,另有器座、流、器盖等;窑具有匣钵、支顶钵、支圈、垫圈、垫条、间隔球、支柱、火照等;工具有瓷拍、模子、石杵、石臼、石磨、骨刷、铁刀等;生活杂项有陶盆、豆、板瓦、瓦当、滴水、铜镜、铜簪、钱币、象牙梳、铁釜、车軎、铁挂钩、熨斗、铁骨朵、铁钉、铁环、铁箍等。质地包括铜、铁、陶、瓷、石、骨,时间自东周至清代,以元代器物为主。
发掘区地层共分10层。分战汉、北朝、金元三个大时段。其中4、5层为工作重点,和窑址关系密切,属金元遗存丰富期。以T3北壁为例说明。1层,扰土,约厚0.5米,含现代垃圾;2层黄褐土,厚0.4米,沙性,颗粒较细,包含有青花瓷片,时代为清代。3层黄沙土,厚0.6米,纯净,时代为明代;4层黑褐土,厚0.4~0.6米,板结,胶土质,杂有部分红烧土颗粒、碳渣和少量瓷片,大部分遗迹在其下发现,时代为元代晚期;5层灰黑土,较粘,富含瓷片、垫圈、砖瓦等,窑址废弃物较多发现,部分遗迹在其下,出土大观通宝、大定通宝等,元代层。5层下L1,为约厚0.3米的踩踏面,上层土致密、起层,下层均匀铺垫一层碎支圈。6层灰黄土,厚0.5~0.7米,沙土质,间有唐宋时期瓷片,唐宋层。7层黄褐土,厚0.5米,沙土质,出土有瓦头水波纹素面板瓦,魏晋北朝时期;8层深黄褐土,厚0.7米,沙土质,出土绳纹板瓦残片,战汉时期。H16开口在8层下,内含绳纹瓦、红陶釜,豆形器,为战国时期。9层土黄土,厚0.7米,沙土质,出细绳纹陶器残片,器形不辨,春秋时期。10层生土层。发掘区范围内,自1层以下,东南高,向西北渐次降低,出露地层逐渐加深。2层下遗迹墓葬M1,打破3、4层,出土铜簪、铜钱等。铜钱为嘉庆通宝。3层下遗迹为灰沟G1,打破4、5层及Y1、Y6、F3,东窄西宽,底面东高西低,内多细沙,杂有匣钵片、支圈及瓷片。4层下开口灰坑H1、H3、H10、H11、H14,叠压遗迹有Y1、F1、H3 ,分别位于T1、T2、T2西侧、T8西侧。出土物多为瓷器残片及窑具,,时代元代。5层下开口灰坑有H2、H4、H5、H9、H13,叠压有Y2、Y3、Y4、Y6、F2、L1,分别位于T3、T7、T8及T8西侧。9层下开口灰坑有H16,战国时期。4层、5层下遗迹较多,绝大部分灰坑在其下开口,所有釉灰窑、瓷窑、作坊也在该层出露。灰坑开口及底均为不规则形,全部属垃圾坑,内多含残破的瓷器残片、窑具和矸子石及草木灰,另有石质、铁质、骨质生产工具,除此外发现众多生活用品以及大量的兽骨、少量蚌壳等生活垃圾。
共发现窑炉6座,方向不一,Y2向西,Y3、Y4、Y5向东,Y1、Y6向北。大小不等,Y1、Y2、Y5体量较大,结构复杂,Y2、Y3、Y6体量较小,结构简单,Y2、Y3推测为釉灰窑,Y6推测为釉灰窑或陶窑。Y1、Y2在4层下, Y3~Y6在5层下。发掘时Y2~Y5残破过甚,仅余红烧土痕或大部分在发掘区外。Y1、Y6相对较为完整,分别予以介绍。
Y1,位于T1,南部风道在探方外扩方发掘。4层下出露,其灰室、烟囱打破5、6层。南部窑门外为G1打破,因G1向西渐深,尤以窑门西翼墙和西部护墙处破坏为甚。以窑室为中心,由风道、窑门、火膛、灰室、窑床、烟囱、护墙7部分组成。总长8.5米,贵州文玩,宽6.2米,窑壁残高0.2米,总高0.8米,方向北偏东20°。风道位于窑室南侧,长条形,水平,在窑门前工作面以下,北通灰室,由耐火砖左右两边顺侧竖立,再与其上丁平搭砌成。在窑门位置以下,以上下两块耐火砖顺侧竖立叠置支顶窑门底部,将风道与灰室相接处隔成左右2通道。风道总长2.1米,宽0.2米,高0.3米,南部挤压变形,略窄。风道内多有草木灰,应起到通风并掏灰两种功用。风道南部地势略低于工作面,与风道底侧齐平,深0.4米,东西1米,南北1米,多出窑具及瓷器残片。窑门位于窑室南端,风道以上,由窑壁和南侧东西翼墙组成,平面呈北小南大喇叭口形。两壁即为窑室壁,西侧为耐火砖及红烧土结构,东侧为耐火砖及丁立石块构成,厚0.3米,残高0.3米。南面翼墙,因G1破坏缘故,西侧不存,东侧能看出自窑门北侧向南逐渐外撇,长0.8米,高度不明,残高0.3米,喇叭口宽度1.3米。窑门和风道为工作面相隔,工作面中间被风道顶部耐火砖南北贯穿,踩踏面厚0.05米,范围不详。火膛位于窑室内南端,南为窑门及两侧窑壁,北接窑床,平面略呈东西尖的核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1.1米。火膛底面与窑门外工作面相平,和窑床之间用耐火砖、石头砌成弧形挡火墙隔开,隔墙因后期破坏,仅余东西两侧与窑壁衔接处,东侧略靠前,可看出呈弧状,宽0.3米~0.4米,高度不详,残高0.1米。中前部有炉栅,搭在灰室开口处。火膛底面包括炉栅处有烧结面,青灰色,约厚0.02米。灰室位于火膛中前部炉栅下,开口呈大半圆形,平底,直径0.9米,深0.4米。直边靠近窑门,距离窑壁0.1米,长0.8米。西、北、东三壁斜直,南壁直下,正中为通风道。四壁烧结,呈青灰色。炉栅为圆柱体炉条搭成,分长短2种,长0.15~0.3米,直径0.1米。以一长一短炉条错缝平置方式,纵横垂直错落搭在灰室边,形成网格状长方形孔,通风并落灰用。靠挤压重力作用不塌陷,底下不设支撑物。发掘时,炉栅西半部保存完好,东半部分已塌入灰室,仍保持原状,东半部分上覆盖一块烧结的塌落窑壁。灰室基本无物,仅其后风道有少量草木灰。窑床在窑室后部,与火膛共同形成马蹄形。南被挡火墙与火膛隔开,后有窑壁与烟囱阻断,基本为横长方形,东西3.4米,南北最短1.8米。中间部分地段有烧结面,窑床上满置耐火沙,厚0.1米,其下为红烧土。窑床与火膛同等高度,前后较平。窑壁用少量耐火砖和黄土建成,内壁并有涂抹,仅在后部近烟道处两侧有耐火砖,其余部分烧结。烧结窑壁厚度约0.15米,加上红烧土块总厚0.3米。其后窑壁,用耐火砖丁平垒砌,西侧较厚,东侧较薄,厚0.5~0.8米,均匀分布7个排烟孔,宽0.1米,高不详,从Y6推测,约高0.3米。排烟孔底面高出窑床0.1米,窑床近后壁处用石块和炉条垒砌一矮墙,墙顶与排烟孔底部齐平。烟囱在窑室后侧,2个,呈大半圆形,内径东西1.6米,南北1.4米,残高0.7米,底面较窑床低0.5米。通过排烟孔与窑室相通。烟囱与窑室窑壁一起建成,东西窑壁与烟囱壁相接,烟囱南壁自烟囱底部起基,多用炉条,耐火砖为建筑材料,余壁为耐火砖砌成。下部稍粗,上部渐细。护墙在窑室东、西两侧,位于窑壁外1.4米,外用石头垒砌,中间填土。西侧石头存三层,东侧地势高,存1层。因窑壁残留较少,窑内堆积量小,也较为单纯。出土有窑具及碎瓷片以及窑顶、窑壁塌落等。线轴形支柱和酱釉梅瓶为多,推测主要为烧造梅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