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座明朝前期的长城烽火台在昌平区长陵镇被发现。专家表示,这对研究明朝长城防御体系有重要作用。
这两座烽火台分别位于长陵镇黑山寨村北口子沟和辛庄村小关子沟,全部用花岗岩碎石堆积而成,其中一座保存比较完整,另一座自然坍塌和人为破坏严重。
第一座烽火台距延庆县大庄科乡的明长城只有3公里,第二座烽火台距怀柔区九渡河镇明长城只有两公里路程。
昌平区文物所工作人员介绍,明长城在延庆大庄科乡和怀柔九渡河之间出现19公里的“断裂”。昌平区黑山寨附近曾发现部分明朝以前的“土长城”。经初步鉴定,此次新发现的烽火台为明朝以前“土长城”的一部分设施。
与八达岭长城、黄花城长城烽火台比,,新发现的两座长城烽火台比较“简陋”。
据了解,这两座烽火台均位于当地山的最高峰,现存的明长城位于烽火台的外围。烽火台主要用于战时发现敌情,为长城上的官兵传递信号。
目前,工作人员正对烽火台的历史、功用、设施进行进一步勘查。
故事
到村中走访 聊出烽火台
发现烽火台的是昌平区文物所的工作人员田振林,他经常到各村走访调查散落在民间的文物。
6月中旬,他在跟长陵镇的村民聊天时,有村民称,在黑山寨和辛庄村最高的山顶上,有两个大石堆,一个叫“信台大顶”,一个叫“大墩台”,存在了很多年。
村民的话引起了田先生的注意,他记得早年曾经发现过类似烽火台的大墩台。
在村民的带领下,贵州文玩,田先生登上山顶发现,两个大石堆足有上百立方米,仔细一看,大石堆都有人工堆砌的痕迹,至纯天珠,并非自然落石形成。
凭借多年历史研究的经验,田先生最终确定大墩台即为长城烽火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