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省发现清代山坡型防御性土堡

据大田县博物馆馆长陈其忠介绍,,这座土堡依山建造,平面呈椭圆形,南北横40米,东西纵35米,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一条小溪自北向南复折向西从堡脚下流过,溪上铺设仅容一人通过的木板桥,形成天然的护堡河。

据《兄氏家谱》记载,清嘉庆十一年,当地“名人”熊坤生倡建该堡,逐级上报至福建巡抚衙门,批准备案后兴土起建,历时5年建成。安良堡建成后,先后遭受地方土匪多次围攻,均被村民据堡击退。

陈其忠介绍说,安良堡是一座防御设施独特、居住形式别致的村中堡垒性建筑,呈不规则半圆形,正门左右墙体上分别建有15栋悬山式顶结构的木质廊屋,自上而下似鱼鳞般重叠,平时用来储存粮食,战时可做“避难所”。

这座具有200余年历史的土堡,安良堡堡墙厚重,文玩,建筑台基前后水平落差约14米,所有堂屋皆依山势逐级而上,参差逶迤,高峻嵯峨,蔚为壮观,是典型的依山而建的防御性土堡。土堡墙体周边布设射击孔,可四面御敌,不留死角。堡内巧设注水孔,可在短时间内浇灭土堡周边匪寇火攻。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当地文物工作者在大田县境内先后发现了近百座风格迥异、面积大小不一、保存较为完好的原生态防御性土堡。陈其忠说,安良堡是在少数民族畲族村中发现的一座具有代表性的防御性土堡,对研究畲族的建筑艺术、生存状态、经济模式、文化心理等社会学课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文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