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直道发现道路四叠层与东西线之争

继2009年陕西富县直道考古取得开创性成果,并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以来,201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直道考古队,又对陕西黄陵的秦直道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此次发掘始于7月21日,10月31日结束。地点选在陕甘交界子午岭上的兴隆关一带。共试掘探沟8条、解剖烽燧2个,发掘面积约250平方米。

秦直道研究的分歧点:东西线之争

众所周知,秦直道研究的最大分歧点是秦直道中段的东西线之争

东线说认为,秦直道北上至兴隆关后,向东走蚰蜒岭,再向北,经陕北,至终点包头。

西线说认为,秦直道至兴隆关后,继续向北,再转西北,经甘肃和陕西定边,再折向东北,经内蒙古,回归旧有的秦直道,至终点包头。

东线说的秦直道基本南北笔直,是弓弦。西线说的秦直道向西转了一个大弯,是弓背。

目前,大部分考古学者持东线说,相反,大部分历史和历史地理学者持西线说。

发掘地点选在兴隆关周边,就是要对这个三岔口的三个方向的古道路进行解剖,以解决争论已久的东西线之争

兴隆关以南的秦直道

共发掘探沟4条。以南桂花探沟2为例。

位于子午岭主脉上,海拔1588米,北距兴隆关约3公里。该段秦直道南北向,路基略呈梯形堤坝,南北214米,高30~35米。钻探证实,整个路基为夯土构筑。经测算,该段路基的土方量约为17万立方米,是秦直道上迄今发现工程量最大的堙谷垫方路段。

探沟2选于此,是因为这里是秦直道由南向北的必经之路。试想,这一带如果还有其他路径可选择,当时的人也不会耗费如此气力修筑这样一条垫方路段了。

所布探沟与直道垂直,探沟长8.2米,宽1.5米。
地层关系简单,分为3层。第一层为地表和现代路土层,厚8~15厘米第二层为古代路土层,细分为4层,总厚46~64厘米第三层为夯土垫方路基层。

发现四层道路路面,即秦直道的四叠层,各层路面间界分清楚。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上层路面:使用路面宽3.4米,路土色灰黄,质地十分坚硬。路土内夹有大量礓石,路面暴露有5道与直道平行的礓石带。礓石是经过加工后掺入路土的,以增加路面的强度。路面上未见明显的车辙。本层路土厚16~22厘米。

路面上出有汉代的粗绳纹瓦片和明清瓷片,说明早期瓦夹在晚期遗物中。

二层路面:路土色灰黑,坚硬,路土中的礓石少于上层,但仍在路面形成少量的礓石带。路面中部有两两对称的4道辙沟,本层路土厚18~23厘米。

路面出土残铁锸1件,时代约在东汉稍晚;外绳纹内布纹素面的板瓦2片,时代约为西汉晚期至东汉。

三层路面:路面大部分为碎礓石、小粗砂石块与黄土混合构筑,路土较其上层更黑,质地较坚硬,可见斜向的千层饼状路土。整个路面有6道辙沟,其中相对的辙沟距均为110厘米,与富县秦直道上层路面的最小辙距相等。本层路土厚12~15厘米。

路面上出土外绳纹内大麻点的板瓦1片,时代在秦至西汉早期;外绳纹内布纹的筒瓦2片,时代为西汉中晚期。

四层路面:路土色黑,质地坚硬,至纯天珠,但路土中礓石少于其上三层,明显可见斜向的千层饼状路土。路面东部有一对辙沟,辙沟距115厘米。本层路土厚10~12厘米。

路面出有外绳纹内大麻点的筒瓦1片,时代在秦至西汉早期;外绳纹内布纹的板瓦1片,时代约为西汉中晚期。

经解剖,本层以下即为夯筑的垫土路基。

兴隆关以东的秦直道

位于子午岭支脉的蚰蜒岭上,发掘探沟2条,以蚰蜒岭探沟2为例。

地处山脊上,海拔1598米,文玩,西距兴隆关760米,这里也是向东的秦直道必经之地。直道略呈东西向,所布探沟与直道垂直。探沟长8米,宽1.5米。

地层关系分为3层。第一层为表土和现代路土层,厚10~50厘米。第二层为古代路土层,细分为2层,总厚28~42厘米。第三层为生土。

共发现两层道路路面,分述如下:

上层路面:路面土色灰褐,土质较硬,呈倾斜向的千层饼状,其中夹有粗绳纹瓦残片。探沟2向东扩方后,发现了典型的早期车辙。辙梁土色黑褐,质地坚硬,呈斜向千层饼状。辙沟内为浅黄色淤土。本层路土厚15~20厘米。

遗物:出土于路土中,为外绳纹内素面的板瓦2片,时代约为西汉中晚期。

下层路面:土黑褐色,土质坚硬。路面北部有两道车辙,辙沟距110厘米。辙沟内有明显的碾压形成的斜向千层饼状路土。本层路土厚12~18厘米。

遗物:出土于路土中,为外绳纹内光面的板瓦1片,时代约为西汉中期。

兴隆关以北的古道路

位于兴隆关以北的子午岭主脉上,发掘探沟2条,以兔儿崾崄探沟为例。

地处山脊的中部,海拔1569米,南距兴隆关11公里,为向北的古道路必经之地。道路略呈南北向,所布探沟与道路垂直,探沟长6米,宽1.5米。

地层关系分为3层。第一层为表土和现代路土层,厚20厘米。第二层为古代路土层,细分为2层,总厚25-48厘米。第三层为生土。

发现两层道路路面,分述如下:

上层路面:使用路面宽4米。路面中部色较黑,两侧较黄。路土较硬,其中夹有少量礓石。路面有四道车辙,较对称、规整。辙沟距离分为60、110和170厘米三种。本层路土一般厚26厘米,最厚达48厘米,是历年发掘所见单层路土中最厚者。

与早期(秦—西汉)车辙和路土相比:该辙沟显得宽且深。路土色较淡,呈较水平向的千层饼状,而早期路土多呈深黑色的斜向千层饼状。该层特厚,似为使用不频繁但沿用时间长所致。

遗物:出土于该层表面,有白釉冰裂纹瓷片、黑釉瓷片、瓦片等,时代在宋元至明代之间。

下层路面:颜色稍浅,硬度不及上层。路土中所含礓石较上层少。下层路面不及上层规整。其东侧有一辙沟。本层路土厚13~14厘米。

遗物:出土于该层表面或其中,仅3片,为灰陶器物残片,时代约在东汉至南北朝之间。

时代判定

兴隆关周边三个方向古道路的时代判定:

兴隆关以南,以南桂花探沟2的四叠层路面为代表。

第四层路土:约秦代和西汉早期

第三层路土:约西汉中期和晚期(最晚至东汉早期)

第二层路土:约东汉(最晚在东汉中期)至南北朝

第一层路土:约隋唐至宋明之间与兴隆关以东秦直道的对应关系:

第四、三层=蚰蜒岭探沟2下层、上层=富县桦沟口直道下层、上层=甘泉方家河直道下层、上层。
与兴隆关以北古道路的对应关系:

第二、一层=兔儿崾崄探沟下层、上层。

秦直道的四叠层中,文玩,早期两层路面时代的判定,除过依据路土遗迹、遗物外,还参照富县、甘泉的秦直道发掘。因为,富县直道发掘的面积较大,遗迹丰富,遗物较多,特别是出土的“大泉五十”铜币及打破路面的弃埋坑中的人骨鉴定数据,都是判定路面绝对年代的罕有资料。

依据少量残碎的瓦片、陶片、瓷片,对所叠压的路土作时代判断,误差在所难免,但这种误差不会超过数十年。随着秦直道考古的进一步深入,我们相信,对秦直道各层路面时代的判定会更加细化和精确。

结语:2+2=4

兴隆关周边的秦直道考古发掘,是第一次。其收获可以概括为2+2=4。

兴隆关以南的秦直道,最典型的是道路四叠层,它代表了秦直道自修筑、沿用至废弃的全过程。形象化表述,就是“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