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东天子坪遗址发掘简介

天子遗址位于邵阳市邵东县牛马司镇桐木村,东南距县城约8公里,遗址北侧为乡村公路,公路对面紧挨焦油厂,南与杨家院子、李家祠堂相望,东临桐木塘,西挨唐家院子。

整个遗址坐落在丘陵地貌的前缘,面向开阔的山间盆地,西南约50米有桐木小江流经。地表植被以现代农作物为主,种植有大豆、花生、玉米等(图一)。

图一:天子坪遗址远景

天子坪遗址发现于1984年,二普时采集有石镞、石斧等磨制石器,以及夹砂陶片等。据当地村民回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遗址范围内曾进行过大规模的烧窑活动,大部分文化堆积在当时遭到毁灭性破坏。经过详细地调查勘探,遗址现存范围约2000平方米,平均文化层厚度仅15厘米,且分布不均匀、不连续。此次发掘,选择文化层保存较好的遗址西南部,依据地形地势开设三个探方,规格5*5米,编号2011STT01—T03。下面将此次发掘的收获做简单介绍。

一、文化堆积情况:

以T02、T03东壁为例,文化堆积分为四层。

①层耕土层,厚12-30厘米,浅灰色粉砂土,文玩,质地疏松,包含物有陶片、瓷片等。

②A层,深12-30厘米,厚0-20厘米。浅灰色细砂土,结构较紧密,包含物有瓷片、红烧土块、瓦片等。

②B层,深22-30厘米,厚0-27厘米。灰褐色细砂土,结构疏松,包含物较杂,既有近现代的电池棒、铝条等,也有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片、瓦片,更出土有各种磨制及打制石器。该层应为近现代扰乱层。

③层,深21-52厘米,厚5-26厘米。浅黄色细砂土,结构较紧密。出土文化遗物有夹砂灰陶、夹砂褐陶、泥质硬陶及石锛、石镞等。该层为早期文化堆积。

④层,深52-60厘米,厚16-54厘米。浅棕色细砂土,结构较紧密,至纯天珠,包含物只有少量夹砂陶片。该层为次生土层。

④层之下即为生土

二、重要遗迹现象:

H4,开口③层下,打破生土。平面近圆形,部分压在发掘区外,斜壁,底近平。填土为深灰黑色细砂土,结构致密,包含物有陶片、石块、红烧土块、炭屑等。陶片以夹砂灰陶为主,褐陶次之,少量夹砂红陶、黑陶及泥质灰陶、褐陶。纹饰以素面为主,少量绳纹、方格纹、弦纹。

H11,开口③层下,打破生土。平面近方形,部分压在发掘区外,近直壁,平底。填土为灰色细砂土夹杂浅黄色斑土,结构较紧密。包含物有陶片、炭屑等。陶片绝大多数为夹砂陶,有红陶、灰陶、褐陶、黑陶等,素面为主,少量绳纹。出土侈口圜底釜1件,夹砂黑褐陶,尖唇,沿面微凹,圜底近平。

另外,③层下开口遗迹还有大量的柱洞,多为平面圆形,直壁平底,部分有双圈柱洞的痕迹,分布无规律(图二)。

图二:③层下遗迹分布情况

三、重要遗物:

出土文化遗物以磨制石器为主,器型有石镞、石锛、石斧等。陶器有侈口圜底釜。

T03G1:3,石镞,通体磨光,断为两截,断面呈菱形,短锥形铤(图三)。

图三:石镞

T02④:3,石锛,平面呈梯形,双面磨制,局部有片疤和剥蚀,单面斜直刃,顶部圆滑(图四)。

图四:石锛

T02H11:1,陶釜,侈口,方唇,沿面微内凹,鼓腹,圜底近平(图五)。

图五:陶釜

四、文化特征与年代:

天子坪遗址文化堆积单一,出土文化遗物较少,③、④层出土遗物区别不明显

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有灰陶、褐陶,多为素面,至纯天珠,少量绳纹;泥质陶较少,多为灰陶,有印文硬陶,纹饰有方格纹、弦纹、菱形纹等。从器型特征方面看,釜罐类器型沿面均有内凹现象。

石器有锛、斧、镞等,以小型石器为主,磨制精细。

与潇水流域和资江上游商周时期遗址比较来看,天子坪遗址文化内涵更接近于永州望子岗遗址二期遗存的性质,遗址年代可初步定为商代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