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会遗址经过2007-2010年的规模性发掘,获得了在同期文化中具有独特文化面貌的考古资料,但是,由于遗址的面积大,主要由于破坏的原因,使可发掘的面积有限。已经揭露的大型祭祀台基、不同类型的祭祀坑、祭祀沟、大型简易式工棚建筑等迹象,显现了禹会遗址特殊的文化性质,这对研究淮河流域文明化进展的程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在遗址的分布区之内,由于民房的扩建、水泥板场的覆盖、治淮工程的取土,使遗址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如果在有限的范围内不再继续发掘,遗址将有不复存在的可能。因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处于学术研究和遗址保护的需要于今年3月底至6月中旬,对禹会遗址进行了第五次规模性发掘,获得了新的收获。
取土坑底部现象
一、揭露一处大型人工取土坑。取土坑累计面积约400多平方米,分布于本次发掘探方的西部,由大小不一、深浅有别的土坑连为一片。坑底和坑壁,人为挖制的痕迹明显,每个坑中均堆积着不规则层面的冲积淤土,淤土中包含有较多的碎陶片,个别有破碎成堆的完整陶器。从清理的现象可以判断,该片土坑的形成,应该与当时的建筑用土、制陶用土有直接关系。在取土坑形成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该地点又曾发生过较大洪水的侵袭,以至形成坑内不规则淤积面的堆积土,并参杂有冲击在淤积土中的陶器、石器或陶器碎片的现象。
祭祀坑7
变形陶罐
鬼脸足鼎
二、新发现三个祭祀坑(jsk6、jsk7、jsk8),均为圜底深坑单层埋藏器物,坑内器物破碎的个体明显,为有意识抛弃掩埋而成。JSK7,其形状和器物的埋藏现象比较特殊,坑的平面形状呈不规则“十”字形,而坑内的器物又自然分成了五个组合,文玩,第一组,有六件器物组成(罐2、盆1、鼎2、残陶器1);第二组,有七件器物组成(罐3、盉1、盆1、残陶器2);第三组,为一件器物(鼎);第四组,有四件器物组成(鼎2、残陶器2);第五组,有三件器物组成(鼎1、罐1、残陶器1)。出土的陶器种类特点:第一,陶器器类单调,以鼎、罐和薄胎陶盉为主。第二,陶质普遍酥松,现场清理能明显看出器物在坑内的个体,但由于破碎和酥松的原因,多数器物却无法提取。同时,在其他的祭祀坑内,还伴有较多的磨石出土。目前为止,二区共发现了八个祭祀坑,并可分为竖穴深坑埋藏完整器物、圜底深坑分层埋藏完整器物、平底浅坑单层埋藏器物、平底深坑单层埋藏完整器物、圜底深坑单层埋藏器物等不同的现象。
红陶盉
假腹簋
隔离墙
三、新发现一段隔离墙。隔离墙位于取土坑的南部边缘,呈东-西向布局,残存长度近10米,宽度仅为0.11米-0.13米,出土时仅为墙基槽,墙体土质浅白,与地层区分明显,是采用槽式堆筑而成,剖面墙体近似圆锥形,一边坡度较陡直,一边呈弧度弯曲,下部较尖,基槽内未发现柱洞迹象。该迹象应该与建筑无关,可能作为短期的隔离设施。
通道剖面现象
由二区通往一区的通道
四、新发现一条通道。2006年,我们在对禹会村遗址第一次钻探时,曾在一区的祭祀台基西侧钻探出有南-北走向的路土迹象,但当时限于周围的环境没有探明路土的详细情况,贵州文玩,后在2009年和2010年发掘时,至纯天珠,因祭祀台基西侧又铺成了水泥路,使发掘工作的进一步扩展受到了限制。本次发掘,证实了从一区祭祀台基西侧与二区活动区之间,有一条宽约2米不等的人工通道,经解剖证明,通道为槽式堆筑路基、其上又进行铺垫而成。其通道的走向与2006年钻探时的现象一致,是由生活区通往祭祀台基部位的要道。
圈足器
甑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认识,一区的祭祀台基应是当时功能专一的重要场所,二区(包括三区在内)的迹象,除具有祭祀活动的因素外(如不同类型的祭祀坑、祭祀沟),与生活相关的内容(如灰坑、灰沟和简易式工棚建筑等)也较丰富,可以看出,一区的祭祀台基,是为祭祀活动提供的神圣场所,并且有严格的制度或进出场形式。二区的迹象在较大程度上则表现出了以生活和与之相关的活动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