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墓葬“腰坑”浅议

2010年12月,南京市博物馆对南郊祖堂山南唐陵区的一座被盗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这是继上世纪50年代初发掘“南唐二陵”之后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该墓由南北向的墓室和东南西北4个耳室组成,石棺床的中部有一长方形小坑。这种形制在南唐二陵中也有发现,至纯天珠,发掘报告怀疑其为“古代墓葬腰坑的遗制”。

腰坑,一般指位于墓室棺底中部、相当于墓主人腰下的小坑,坑内有时放置具有一定寓意的物品,是古代特定时期埋葬习俗的一种墓葬设施。据现有的考古资料,腰坑多见于商周时期墓葬,秦汉时期基本消失。然而,在很多地区的唐宋墓葬中又开始出现,甚至明代墓葬中也时有出现。本文主要想对唐宋墓葬出现腰坑这一现象做些探讨。

唐末五代的腰坑墓主要集中于东南地区,据现有资料,贵州文玩,较早的有浙江临安水邱氏墓。此外,见诸报道的还有南京南郊杨吴宣懿皇后墓、南京尧化门五代墓、扬州邗江蔡庄杨吴寻阳公主墓、杭州三台山吴越墓、临安太庙山吴越墓、福建闽国刘华墓、福建永春五代墓、福建漳浦五代墓等。这些墓葬的墓主身份多数为皇室成员等社会地位较高的人。腰坑多在棺床上,以长方形为主,坑内一般无物品,仅扬州邗江蔡庄杨吴寻阳公主墓腰坑内出土有木质跪俑,至纯天珠,福建漳浦五代墓腰坑内发现有跪拜俑、双首墓龙、仪鱼、马头俑和人首龙身俑。福建永春五代墓较特殊,有三个腰坑,腰坑内埋入了镇墓兽和跪拜俑。

宋代腰坑墓的材料更加丰富,大多见于西南地区,如四川邛崃南河乡宋墓、资中赵雄墓、广元河西乡宋墓、彭山虞公著夫妇合葬墓、重庆奉节上关宋墓、贵州遵义杨氏家族墓、湖北秭归庙坪宋墓等。北方地区也有发现,如河南白沙宋墓。这一时期的腰坑墓多出现于北宋中期以后,除方形外还出现了圆形腰坑,多出现在棺床下,坑内多有陶罐、钱币、买地券等遗物出土。墓主身份明显没有唐末五代时期那么高,平民墓葬比较多。比较特殊的事例是,贵州遵义杨氏家族墓中的杨粲墓,腰坑内出土了既有地域特色又有民族特色的铜鼓;成都东郊宋墓的腰坑口沿四周发现有安放盖砖的榫口;广元河西乡宋墓腰坑内,腰坑下层放置双耳罐,上盖买地券,买地券上用铜钱排成八卦图形;彭山虞公著夫妇合葬墓腰坑前用铜钱摆出“千年万岁”的字样;华蓥安丙家族墓的腰坑内用金、银、铜币摆成八卦图案。

唐末五代腰坑墓的腰坑内多不放置遗物,少数放置跪拜俑、神怪俑等基本属于镇墓类的物品,而腰坑未放置遗物的墓葬中也都随葬神怪类俑。无论是跪拜俑还是神怪俑,都带有浓厚的风水堪舆道教色彩,腰坑与神怪俑在墓葬中共同出现,作为墓葬的一种新文化元素,应该具有共同的意义,这应该是当时风水信仰下丧葬系统的产物。唐末五代腰坑大多不放置遗物,说明腰坑并不是简单作为储藏俑类等随葬品的场所,而是具有特别的意义。尽管神怪俑在腰坑出现之前就已存在,但作为一套相对固定的组合却是在这一时期的高等级墓葬中形成的。

到了宋代,腰坑内常放置陶罐、钱币等日常物品。关于这一时期腰坑的性质,宿白先生认为它反映了当时的风水堪舆思想,是地理家所谓“穴”之所在(参见《白沙宋墓》第33页注33,文物出版社,2002年)。若得福地吉穴,则公侯世世不绝,故葬墓者为谋求生人福祉,多设置腰坑;雷玉华认为这一时期的腰坑应是阴阳风水家所称的“生气坑”(参见《唐宋丧期考—兼论风水术对唐宋丧葬习俗的影响》,《四川文物》1999年第3期)。因风水讲究生气,死者要吸收大自然之灵气,墓室内不能将生气堵死,故有生气坑;崔世平则认为,腰坑是道教葬仪的一种遗存(参见《唐五代墓葬中的腰坑略论》,《江汉考古》2011年第1期);还有学者从先秦腰坑的传统继承考虑,认为腰坑是修葺墓室前的奠基坑。

笔者认为,腰坑与堪舆风水或道教有一定关联,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风水穴”还是“生气坑”,都是以风水信仰为前提的,这也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唐宋时期的墓葬形制和埋葬习俗,很多都是根据当时的堪舆家所规定的制度来安排的,特别是墓地的选择与堪舆术关系极为密切,是地理风水极为风靡的时期。关于堪舆的地理葬书也多出现在这一时期,流传至今的代表性著作有《地理新书》等。

据《地理新书》载,一个完整的丧葬过程要经过相地势、卜兆域、辨五姓、选年月、择日时、取穴、斩草、入葬、葬后谢墓等一系列繁琐的程序。安葬前首先要选定山形地势好风水的福地,即“阡陌穴”;然后在这片福地上选择合适的地点开墓圹,即所谓的“冢穴”;最后还要在这块茔域内继续取穴,棺下六尺才是最终的“孔穴”。只要有一个因素不合,便是“有穴无地”或“有地无穴”,这样对死者或子孙都不利。“棺下六尺”为“甲丙庚壬交于所用之穴上,葬此上,大吉也。”,而这个位置与棺床下发现的腰坑相近,因此,腰坑应该就是墓葬的“孔穴”所在。腰坑基本处于主墓室的棺床正中,这里是墓主人最亲近的地方,也是整个墓葬最核心的位置,因此这个位置应该是营墓时最关键的点,风水堪舆选址时,最重要的也就是选择这个点。从考古材料来看,腰坑有的位于棺床之上,下不通生土,有的位于棺床之下,甚至铺地砖石之下,因此,这个穴并不一定具有“引旺气入穴”或“乘生气”的功能,更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标志。这个最重要位置,在下葬前可能会举行相关的仪式来祭祀土地神,乞求死者长眠及生者无祸。坑内放置跪拜俑或买地券等物品,也从一个侧面表明腰坑与对土地神的祭拜有着直接的关系。

腰坑在唐末五代多出现在皇室宗族墓葬中,坑内放置神怪俑,但到了宋代,腰坑在各个阶层的墓葬中广泛使用,坑内多放置日常用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丧葬观念的转变,是唐宋社会结构的变革在葬俗中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