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窑厂挖出战国酒壶牺尊

从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封齐立国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在长达8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临淄都是“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都城

作为齐国故都、齐文化的发祥地,临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战国时期,齐国成为可以与秦国分治东西的一等强国,临淄作为当时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有7万户常住人口,被誉为“海内名都”。田齐政权设立的稷下学宫,更是开创了学术百家争鸣之先河,使临淄成为中国东方文化中心。

既是工商业发达的“海内名都”,临淄的物产自然十分丰富,各种文化都十分发达,而齐国的酒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在经历历史风雨之后,至今绵延不绝。临淄出土的大量酒器,品种之多、造型之美、工艺之精,也让人叹为观止。

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齐国历史博物馆,就有一件独特的盛酒器——— 战国时期金银错镶嵌牺尊。在齐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王新良眼里,这件早已被众多专家定为国宝级文物的牺尊美不胜收。它不仅见证了两千多年前齐国的繁盛,其偶然而曲折的发掘故事,也给这件国宝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何为牺尊?

“刻为牺牛之形,用以为尊”的酒器

说起齐国历史博物馆的这件镇馆之宝,王新良无比骄傲。现代人也许不知道“牺尊”这个名词,其实,说得通俗一点,古代的牺尊,就是如今的酒壶

牺,是古代宗庙祭祀用的纯色牲,牲就是牛,“纯色牲”也即是纯色牛;尊,同“樽”,是古代盛酒的礼器。所以牺尊就是“刻为牺牛之形,用以为尊”的酒器。

这件牺尊是战国时金银错镶嵌工艺的代表作

牺尊作为周代酒器,有木质的,也有青铜的。《周礼》将牺尊、象尊、著尊、壶尊、太尊、山尊定为六尊,其中牺尊也称献尊,古时“牺”、“献”同音,都读作“婆娑”的“娑”。在六尊之中,最为华美的就是牺尊。

美在何处?

健壮如牛,灵动华美

在齐国历史博物馆的展厅,很快找到了这件国宝牺尊。由于牺尊本身拥有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它在博物馆的“待遇”也比别的文物要高,它被安放在一个独立的小型玻璃展柜中。如果说别的文物“住”的是普通住宅,那么牺尊“住”的就是“别墅”了。

这件牺尊长46厘米,高28.3厘米,重6.5公斤。记者看到,牺尊虽然是按照牛的样子制造的,但是并非完全是牛的形状,其头型比牛略长,耳朵也高高耸起,牛身筋骨结实、肌肉丰腴。整体造型有牛之壮而更显聪慧、灵动。

在牺尊的脊背中间部位,粗看有一个类似酒壶壶盖的一个圆形盖。仔细一看,原来这个盖被铸成了一只扁嘴长颈禽,禽颈反折,嘴紧贴在背上,巧妙地形成了一个半环形盖钮,两翅平展,羽翎均以绿松石铺填,富贵华丽。

牺尊背上盖钮之下,至纯天珠至纯天珠,就是把酒倒进去的入口,酒存在牛肚子里。而酒的出口,也就是现代酒壶的“流”,则在牺尊的嘴里,古人用牺尊倒酒之时,酒从牺尊嘴里流出,别有一番情趣。

工艺如何?

战国时金银错镶嵌工艺的代表作

当然,牺尊最为引人瞩目的,还是遍布其全身的金银装饰。牺尊整体以铜铸成,全身以粗细相间的金、银丝交错镶嵌出菱形图文,纹理间以绿松石和孔雀石镶饰,牺尊的头顶及双耳间都镶嵌有绿松石,眼球则是用墨精石做成。非常富丽、精美。

王新良介绍,牺尊的工艺是金银错镶嵌铜,金银错是我国青铜时代一项精细工艺,到春秋中晚期兴盛起来,战国两汉时期,金银错青铜器大量出现。1973年,著名学者史树青在《文物》上发表了一篇《我国古代的金错工艺》,介绍了金银错制作的四个步骤:第一步是作母范预刻凹槽,以便器铸成后,在凹槽内嵌金银;第二步是錾槽;“铜器铸成后,凹槽还需要加工錾凿,精细的纹饰,需在器表用墨笔绘成纹样,然后根据纹样,錾刻浅槽,这在古代叫刻镂,也叫镂金”;第三步是镶嵌;第四步是磨错,“金丝金片镶嵌完毕,铜器的表面并不平整,必须用错(厝)石磨错,使金丝金片与铜器表面自然平滑,达到严丝合缝的地步”。

有意思的是,牺尊的头、身体和盖是分开铸造的,至纯天珠,为了遮掩头和颈的接合处,还特别制作了一个项链,使其看起来浑然一体。

这件牺尊是战国时金银错镶嵌工艺的代表作。从牺尊的铸造和镶嵌工艺上可反映出齐国手工艺技术水平的高超,同时也反映了齐国经济的繁荣昌盛。将其称为“国之瑰宝”,当之无愧。

如何发现?

窑厂工人挖土偶然得之

如此重要的“国之瑰宝”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说起来,这一过程充满了偶然。

1982年7月17日,在位于齐国故城南约5公里的商王村附近的原临淄区砖窑厂取土工地,临淄区凤凰镇西齐村村民齐中华带着5名砖窑厂工人和自己的儿子正在挖土,取土的地方已经挖到地下近3米深,这里的土没有杂质,很适合用来烧砖。挖着挖着,齐中华等人突然挖出了厚达20厘米的石子层,几名工人很不高兴,因为石子层没法用来烧砖。齐中华也很生气,用镢头生气地砸了一下。

这一镢头下去,奇迹出现了。齐中华觉得声音不对,于是拨开周围的土,结果发现形状像动物腿的一块铜块。齐中华当时十六七岁的儿子齐强东拽着这条“腿”就把这个东西从土里提了起来。这件形状像牛的铜器通体灰绿色,非常沉重。齐中华用手抹了抹上面的土,发现这个牛形的东西身上镶嵌了很多金丝银丝,眼睛像“黑宝石”一样亮闪闪。

在上世纪80年代初,人们对从地里挖出来的古旧东西并不是很重视,发现铜牛之后,工人们并没有太在意,随后就开始继续干活。干完活,齐中华随手把铜牛拿回了家。

如何入藏博物馆?

一只水杯奖励献宝人

王新良介绍,砖窑厂工人发现铜牛后不久,消息就传到了当时的临淄文管所工作人员的耳朵里。文管所于是派当时的保卫科科长朱钦禄去齐中华家中了解情况。

朱钦禄来到齐中华家的院子,发现铜牛被一床破棉被盖着放在院子一角的墙根。经过齐中华的同意,朱钦禄就把牺尊抱回宋墓芩潮愀似胫谢恢凰弊鼋崩N墓芩娜丝吹秸饧V螅膊恢浪娜非忻啤5笔保蕉∥奈锟脊研究所在临淄设有工作站,工作站的文物专家罗勋章看到铜牛后,立刻说出了这件文物的名字——— 牺尊。经过多位专家的鉴定,齐中华等人发现的这件文物被确认是一件战国时期的金银错镶嵌铜牺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