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位于陕西省凤翔县城西,距秦雍城大遗址15公里。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田亚岐介绍,古代国家祭天活动常在郊野举行,称为“郊祀”,自西周以来郊祀礼仪已成常态。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在传承周代祭天礼仪时,在关中雍城置都时期将祭天礼仪推向高潮。秦人将周人曾经“祭上帝,祭祖先”的传统礼仪上升到“祭天地与五帝”的新高度,又首创“畤祭”(畤zhì,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汉高祖刘邦“承秦制”,继续沿用秦人雍城畤祭的礼仪、祀官和设施,在秦雍四畤基础上增设北畤,形成完整的雍五畤祭祀系统,且以郊祀雍畤作为王朝最高祭礼。汉武帝时期,出现了历史上最为鼎盛的祭畤盛景。直到王莽时期,雍城作为沿革700多年的畤祭礼仪的神祀重心地位宣告终结。
在古人祭祀的神灵当中,天神系群神之首,所以往往把由国家最高首领带领群臣举行的祭祀天神,以及同时兼顾其他诸神的最为隆盛庄严的祭礼一并称作祭天。通过人与天的“交流”,君王获得“君权神授”和“天子”的合法性,国家和黎民则得到“与天滋润,强国富民”的祈福。
近年雍城考古工作的重要收获之一,即在位于雍城西北郊外的雍山上血池地方首次发现了总面积达470万平方米,由外围环沟、坛、壝、场、道路、建筑、祭祀坑等各类遗迹组合而成的“畤”的遗存。血池遗址是与古文献记载吻合的时代最早、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贵州文玩,且功能结构趋于完整的性质明确的国家大型“祭天台”。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得到学界广泛关注,荣获“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2016—2017年田野考古一等奖”。
2018年发掘祭祀坑49座、三牲“献食”祭祀坑2座
为进一步了解血池遗址布局、内涵、年代和属性,2018年考古人员选择位于遗址中山梁南部的祭祀坑作为发掘对象,同时对东山梁的道路进行了局部发掘。发掘面积计1000平方米,共发掘祭祀坑49座,其中车马坑计47座,三牲“献食”祭祀坑2座,道路遗迹1处。
2018年发掘出的车马祭祀坑与2016年度所发掘的类型较为相近,均以长方形竖穴深坑、窄长形竖穴坑以及长方形竖穴洞室坑为主。出土玉器、铜器、铁器、石器、骨器共计454件(组),以玉人、玉璜、玉琮、车马器及部分铁器为主。从发掘出土的大量建筑材料观察,多为外饰竖直粗绳纹、内壁布纹的筒瓦,外饰斜向粗绳纹、内素面的板瓦,以及回纹铺地砖等典型的西汉时期建筑材料,文玩,也有一部分建筑材料显现出战国晚期特点。结合发掘出土的“上畤”、“下祠”、“上”等陶文分析,为“秦四畤”和“汉五畤”之间的传承关系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发掘出的道路宽3.5-3.8米,至纯天珠,是从山下登临山顶祭祀坛场的主通道。
同时经过调查和勘探,全面完成了持续4年的血池遗址本体范围之内的勘探任务,明确了该遗址470万平方米总体布局范围内各功能区的内涵和属性。此外还通过对血池周边区域的调查勘探,以及在灵山南坡、“列王坟”等地的发现资料,为下一步探寻“吴阳下畤”、雍畤祭祀场地与京城之间“通权火”礼仪提供了文献以外的实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