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上午,沂水纪王崮春秋墓葬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在沂水召开,新闻发布会吸引了众多媒体参加,据了解,沂水纪王崮古墓初步发掘取得了重大成果,从出土的器物来看,墓葬为春秋时期,墓葬的结构、和七鼎的配置显示,墓主规格非常高,古墓又地处古代纪国,有专家推测可能为纪王之墓,不过这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可以肯定的是,古墓与先前发现的沂源东安古城有重大关联。
古墓出土大量青铜器
在天上王城景区内的纪王崮古墓发掘现场,看到整个墓室总体平面已经呈现出来,但是考古工作还在继续进行。整个墓室呈南北向的长方形,南部为椁室,北部为车马坑,墓道向东,正对椁室。墓室南北长约28米,宽13.6米,面积450平方米。椁室位于墓室南部,由外椁室、内椁室、外棺、内棺组成,3个陪葬坑,贵州文玩,南北两个边箱组成。
据山东省考古所领队郝导华介绍,墓葬内出土大量的随葬品,其中南边箱主要是礼器,出土铜鼎、铜鬲、铜豆、铜罍各7件、铜敦3件。这些铜器受到不同程度损坏,有的较严重。在其西部,是陶器及漆器,漆器皆已腐烂,难辨器型。
北边箱主要是乐器,出土铜錞于2件,甬钟一套10件,镈钟一套4件,钮钟一套9件,石磐一套10件,舟4件,甗、罍、壶、盘、匜、瑟各1件。另外还有铜剑、钺、斤、箭头、凿等。先前存入沂水县博物馆的有铜盂、鼎、豆炉、罍、剑、箕、盘各一件,其中铜盂有33个铭文,鼎有25个铭文。车马坑内有车、马、青铜器。此外墓室内还有其他随葬品:陶器、玉器、漆木器等。据了解,随着考古发掘的进展,还会有其他随葬品出土。
古墓虽遭破坏但未被盗
在墓室北部,即车马坑的北端,,一座蓄水池把车马坑破坏了,具体范围不明,据了解,这已经是2003年发生的事情,虽然当时施工人员发现骨头,但是没有文物出土,所以并没有引起重视。墓室中部和东部,包括车马坑的南部,椁室的北部边缘、中南部东侧相当于二层台的部位以及墓圹也被全部破坏。北边箱东北部仅残存底部。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专家任相宏介绍,这个古墓遭到了两次破坏,一次是2003年修筑蓄水池时把车马坑破坏,再就是今年1月4日这次施工,虽然古墓被破坏,但是从发掘古墓痕迹来看,古墓里的文物并没有被盗,保存非常完好。
在现场看到,车马坑只残存中部一段,残存马车四辆:中部两辆遗迹完整,南北两端的两辆也遭到破坏。每辆车有两匹马,马骨保存较好,木质车体腐朽严重。据任相宏介绍,马车为独辕车,由车衡、车辀、车舆、车轮等构成,马头部位一般有马饰、马镳等,脖子部位一般套一圈铜穿珠。车衡部位有车轭等。
现场考古人员正在整理的2号车内出土了鼎、鬲、敦三件车载青铜器,“这种现象在山东地区属首次发现。”任相宏说,另外在此车轼前发现有一束铜箭头,根据其痕迹,应是放在箭菔之内。在4号车舆的上部,发现铜矛,其柄有红色髹漆。
“我们从同时期、同规格的古墓来分析,这个车马坑应该是10辆马车,从配置来看,文玩,这些马车为战马车。这也说明这个古墓主人应该为男性。”原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王永波说。
古墓规格彰显王侯身份
据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孙世勤介绍,从出土器物的特征来看,墓葬的结构、和七鼎的配置显示,墓主规格非常高,应是王侯或是其夫人之墓。该墓既出媵器,又出兵器,墓主性别在体质人类学鉴定之前,还难以确定。不过从内棺大小来看,基本可以确定为单人墓。
不过有专家指出,根据历史记载,纪国被齐国所灭后,纪王才逃到了纪王崮,此后历史并没有再记录,古墓有可能是纪王墓,不过这有待于完全发掘和青铜器上的铭文破译后待定。
古墓和沂源东安古城有关联
“这个古墓与沂源东安古城有关联。”任相宏表示,古墓离沂源东里镇东安村只有几公里的路程,2008年在考察位于东里镇东安村的东安古城遗址时,考古人员们曾经发现过春秋时代的古城遗址和堆积,当时只有古城,并没有发现墓葬,这种现象让他很是奇怪,他对周围进行了勘察,但是并没有找到,没想到今年纪王崮发现这个春秋时期的古墓,这也验证了他的想法,这也是古墓特殊性所在。
任相宏说,古代墓葬一般建在都城周围,而此墓凿建在高耸的崮之上,是一种全新的埋葬类型:其椁室与车马坑共置于墓室之内也极为罕见,该墓葬的发现,具有凿空补白的意义。对周代古墓考古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此外,墓葬出土的器物量大而精美,且有较长铭文,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科研和艺术价值,对周代历史和相关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