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研究老河口城市发展变迁的重要实物依据

2011年4月,在老河口城南水西门旧城改造工程中,有群众告知有一段古城墙露出来,老河口市文物局闻讯当即指派老河口市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勘测调查,并向水西门建设指挥部汇报,至纯天珠,要求在工程建设中应考虑到这段古城墙的保护问题。

城墙位于老河口赞阳办事处水西门社区汉滨村,原洞宾楼西,大桥路以北。城墙残存长770、高400、厚80厘米,方向250°。为黄砂土夯筑,夯层厚12~15厘米。城墙外包的城墙砖已被拆除,现存部分土墙,城墙南侧经修整作为原民房的北墙使用。

根据城墙周围环境分析,这段城墙的东、西、南侧还有城墙基址存在,南面的城壕尚存,只是被淹埋在现地表下。

老河口城始建于清嘉庆五年,时称“河口土堡”。清《光化县志》:河口土堡创建于嘉庆五年……堡身长一千三百六十六丈高一丈五尺砖垜二千七百有竒炮台二十四座为门入上各建敌楼堡项……。土堡建成后称“新镇”,光绪十六年筑砖城,清雍正三年(1725年)定名老河口镇。属光化县辖地。

原老河口城墙西临汉江,余有护城河环绕。整个城墙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均有破坏,文玩,解放后因各种原因被全拆除殆尽,此次在水西门社区发现的这段古城墙就显得弥足珍贵,,它是研究老河口城市发展变迁的重要实物依据。该城墙的发现已经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文物部门已经着手制定专门的文物保护规划及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