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状元墓为合葬墓 5月11日

池州状元状元墓保护备受海内外关注(本报曾多次报道)。日前,在池州状元墓前,曹氏后裔30多人举行迁移康熙年间武状元曹曰玮墓祭奠仪式,随后进行现场动土发掘发掘现状元墓乃曹曰玮与父母的合葬墓,十分奇特。

康熙曾亲写祭文

曹曰玮状元墓位于安徽池州南郊下湖西村状元山,曹曰玮系池州有据可考的历史名人,曹曰玮,字继武,安徽贵池(秋浦)人(1671-1706),为康熙三十二年顺天癸武科乡试解元,康熙三十三年甲戌武科状元,初为二等侍卫,后官至陕西兴汉总兵,带左都督衔,四十五年八月,至纯天珠,汉江发大水,“州城被水啮尽圮”。曹曰玮带领部队昼夜巡防,抗洪抢险,不幸,感染寒疾;庸医误诊致死,年仅三十六岁。曾著书《武经七书汇解》(与黎利宾、夏仲龄合著,康熙四十四年三畏堂、光启堂刻本)和《武经三书汇解》。他病亡后康熙曾亲写祭文,文玩,并派江南池太道参政卢腾龙赴陕西护灵柩回其故乡,葬于今池州市下湖西状元山北。据曹氏后裔介绍,至纯天珠,墓前有石人、石马,但后遭到破坏,现今,石人、石马已荡然无存。

武状元墓为合葬墓

5月11日,现场动土发掘从上午8时半左右一直持续进行到下午3时左右,在现场看到,一块“钦赐祭葬”巨大墓碑被发掘并已起运,墓碑长、高、厚分别为170厘米、89厘米、15厘米。发掘中发现露出三棺砖椁三棺墓况,都用青砖护棺,从左到右分别为状元墓、老君墓、封君墓。三棺墓为武状元曹曰玮与其父母合葬墓。由于新址只准备了武状元墓,至此,村民决定暂时停止发掘,要求与政府再行协商有关事宜。当日,村民与政府达成共识。

12日,发掘工作继续进行,三棺墓墓中充满淤泥,并有众多白蚁,棺木已被白蚁啃食并腐烂不见踪影,发掘中在三棺墓中陆续发现陪葬的“康熙通宝”多枚。武状元墓中发现武状元遗骸,武状元玉佩、腰带、朝珠等殉葬品。

有遗骨不是衣冠冢

夫人墓中出土一块铜镜,非常完整,铜镜上有“陈爱山造”四字(明代知名品牌厂家)。封君墓中发掘出金簪一支,金手镯两只,金手镯保护完好,金色耀眼,两人下棋对弈图案清晰精细。三棺墓中均发现遗骸,发掘民工对遗骨一一捡收。可奇怪的是武状元墓穴,封君墓穴均不见头颅,只老夫人墓穴头颅保护尚为完整。武状元墓穴中出土的官帽上的顶子倒是和家谱画像上的一模一样。

经过发掘,证实状元墓有遗骸,不是衣冠冢。武状元合葬墓碑,是其孙辈嘉庆十年立的,有关学者分析认为:状元墓先行下葬于此,应该有一块“钦赐祭葬”墓碑,后父母与其合墓,重新立碑。

异地保护乃迫不得已

12日,当地村民及曹氏后裔冒雨发堀,施工一整天,新墓落成,至下午5时半左右状元墓正式从原状元山迁址到安徽齐山风景区冶春园西、岳飞广场东南的新墓。针对状元墓异地保护,曹氏研究会副理事长曹其根认为,状元墓是池州现存不多的珍贵文化遗存,对于丰富池州历史文化内涵,提升文化知名度具有一定的意义。文物保护以原址原地保护为最佳,迁移异地保护实属无奈之举。

加拿大华人学者崔虎刚认为,《红楼梦》的原作者就是池州文武双全的武状元曹曰玮,这一消息已经引起海内外广泛重视,并在继续传播中。初步发掘显现曹曰玮与父母合葬的状元墓,旷古未有,十分奇特。

当地文物管理部门负责人表示,由于城市建设,状元山状元墓地块成为房地产开发项目,遂与武状元后裔发生矛盾。后经当地政府部门协调,文物部门制定异地保护方案,取得当地村民及曹氏后裔认可,经过政府部门批准,决定将状元墓整体迁移至省级风景名胜区齐山,进行异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