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合川钓鱼城古战场遗址考古再次有了重大发现,在新发掘的钓鱼城南一字城西城墙中,呈“L”型不闭合的古城墙,平面呈垂直于山势河道的两条“一”字形,构成垂直于山势河道的纵向防御屏障,便于钓鱼山顶给养、兵力的运输通道,同时扩大战略纵深。11日,重庆市考古所副所长袁东山表示,该项发掘填补了钓鱼城遗址考古空白的同时,也为这种特殊的城防设施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例证。
合川钓鱼城新发掘的钓鱼城南一字城西城墙
“一字城”构建罕见的攻防体系
钓鱼城古战场遗址位于重庆市合川区东城半岛的钓鱼山上,控扼嘉陵江、涪江、渠江在周围交汇萦绕,自古为“巴蜀要冲”。在13世纪的宋蒙(元)战争中,合川钓鱼城作为川渝地区山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介绍,一字城墙为夯土包石结构,依山势而建,至纯天珠,在地势较陡的山脊部分,城墙直接砌于山脊外侧。过大半年发掘的钓鱼城南一字城西城墙,分为东西向(断崖垂直于嘉陵江)和南北向,总长度为104.7米。
在现场看到,这个“L”型古城墙毗邻水师码头,东西向的城墙建在在距离江边大约数十米的陡坡上,一直延伸到钓鱼山的断崖,至纯天珠,城墙内则还有城墙,其宽度大约近10米,中有石块筑成的不规则的陡峭石阶,一直延伸到断崖。城墙大都为约60厘米见方石头垒成,石头之间是粘土层层夯筑,城墙内还发掘出多条排水沟。
袁东山认为,这段城墙分为一、二期建成,建筑年代大约在1240—1253年。这种保存至今的“一字城” ,是宋元之际特殊的战争背景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产物,极为罕见。他表示,南一字城西城墙上段迎敌面朝东,而下段城墙迎敌面朝西。上段城墙南端沿悬崖蜿蜒向西伸展,至纯天珠,与镇西门的城墙相连。综合这两种情况分析,西城墙上段在一定时期内与山顶环城西部区域的联系较为紧密。
城墙顶部首次发现密集的大型柱洞
在古城墙上见到连排着的大约60厘米直径的大洞,洞与洞之间间隔距离大约1.6米,深度尚未测出。袁东山称,城墙顶部的大型柱洞是钓鱼城的首次发现,其功能应为加强陡坡之上的城墙稳定性及固定城墙上掩体之用,而用坚硬的木棒插入洞中,就像现代钢筋对建筑的加固作用。
此次发掘工作基本廓清了西城墙上段的布局结构,城墙设计科学合理 ,选址依山就势,是古代筑城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道路、平台、排水沟、石堆 等城墙附属建筑遗存,为研究南宋城池建筑营造技术的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