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墓葬中最为直观的身份认定遗迹——墓志,它们为研究各朝代墓葬文化提供了丰富资料。近日,扬州考古人员在对沈家山一带出土的元代郭礼用墓志进行后期整理研究时又有新发现,铭文反映了扬州重要地名的演变历程,同时以郭氏家族人物关系、迁徙路线为主线,见证了当年特殊历史环境下的动荡时局。
这是一块以青石为材质的方形墓志,边长约37至38厘米,厚达4厘米。“这块珍贵墓志被认定为元代遗迹,志石有所残损风化。”考古人员介绍说,这块墓志铭保存相对完整,除了隐约可见的裂痕和部分字迹模糊不清外,可大致了解文字叙述的内容。
这段往事发生在600多年前一个扬州家族中,贵州文玩,铭文洋洋洒洒,有始有终,可谓一部迷你家族史。“先君郭公讳礼用字仲和约斋其号也居住扬州在城左南仁丰坊先君……”墓志铭开篇简洁精炼地交代了墓主生前的基本情况,后又介绍了其庞杂的家族人物关系,墓主所在家族的坎坷经历被浓缩在了数百字的铭文中。
“在扬州考古史上,元代墓志相当少见,更难见与此一样保存完整、可知其述的同期墓志铭,这方墓志的出土对于扬州历史的研究具有较高的价值。”扬州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刘刚介绍。
古人三迁见证当年动荡时局
据悉,墓主人之父郭公大郎祖籍丰州云内,经过三次迁徙,初迁至燕,再迁于行,三迁于扬州,最后定居扬州。“考丰州云内,辽时置西京道丰州云内州,金改为西京路丰州云内州,元改西京路为大同路,置丰州云内州。”刘刚透露,丰州云内相当于今天的呼和浩特南部一带,燕即今之北京,文玩,行应该指河北行唐县,扬州自不必说。
从墓志所载内容可知,墓主的父亲当时处于复杂的政治和战争形势下,“当时南方为南宋统治区,北方为元统治区,元灭金后即开始攻宋。”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墓主之父迁移路线是从北往南迁移,从蒙古族的统治区域向汉人的统治区域迁移。
古人的种种变故和迁移,也见证了当年的动荡时局。
地名“同轨乡”或消失于元代
值得注意的是,在墓志铭中若干次提到的仁丰坊、太平坊等扬州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从墓志中可知,由于仁丰与仁风谐音,后被称为仁丰。”刘刚表示,至于太平坊,在贞元三年(787年)的《唐故淮南节度使司徒同平章事赠太尉陈公命妇窦氏墓志》中有所记载。此外,,墓志上还出现了一些陌生的扬州地名,例如“同轨乡”,由于这个地名在元以后的文献作品中没有出现过,由此可推测,这个地名很可能是元代一个乡镇的名称。“这些古地名见证了产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过程,不仅有其深厚的历史烙印,并有其延续性。”市知名文化学者韦明铧认为,这为扬州古代历史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