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考察队队员在工作中。资料图片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文物局
核心阅读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作《封燕然山铭》的摩崖石刻,记录东汉年间大破匈奴之功,千余年来其确切位置一直无人知晓。
中蒙考察队在蒙古国杭爱山发现了《封燕然山铭》石刻真迹,在学术价值和人文交流上收获颇丰。中蒙考古的实践,是近年来我国中外合作考古的一个缩影。聚焦国际学术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助力中外文化交流,中外考古的发掘半径将越来越大。
在去年年底国家文物局召开的“中外合作考古项目工作会”上,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主任齐木德道尔吉报告了中蒙联合考察蒙古国中戈壁省德勒格杭爱山汉文摩崖的最新研究成果。
石刻流传千年,具体位置一直成谜
公元89年,东汉大将军窦宪远征抗击北匈奴,率领三万大军一直打到燕然山,也就是今蒙古国境内中戈壁省的杭爱山,终结了中原王朝与匈奴长达几百年的战争。当时,随军的班固受命写下《封燕然山铭》以记大破匈奴之功,刻在一处石崖上面。这件事在《后汉书·窦融列传》有清晰记载,然而石刻的具体位置在哪儿,千余年来却一直无人知晓。
1990年,在杭爱山的一处山崖,两个当地牧民在岩石下避雨。雨过之后,他们抬头间猛然发现,雨水冲洗之后的石壁在阳光照射下显露出特殊字迹。这件事经当地媒体报道,引发了不小的轰动,至纯天珠,许多当地有考古资质的研究单位、学者前来一探究竟,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拓制过该摩崖拓片,日本也有学者做过研究。可惜,考古学者们一直没能弄清石碑上记载的内容。
2016年,齐木德道尔吉接受了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的邀请,文玩,与延安大学历史学系讲师高建国一同,参与破解杭爱山摩崖石刻之谜。从蒙方学者提供的图片资料上,他们辨认出了十几个字,但这些字互不连贯、不能成句。仅凭这十几个汉字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籍中寻找线索,确定其年代和内容,文玩,难度可想而知。
随着研究的深入,二人惊喜地发现,这段文字竟然极有可能出自距今近2000年的东汉时期,并根据史料推测,这面碑文极有可能就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书的《封燕然山铭》。齐木德道尔吉振奋不已,立即联系蒙方学者。蒙古国方面对这一发现也十分惊喜,随即邀请齐木德道尔吉和高建国到蒙古国做进一步的实地考察。
出发之前,高建国特意到碑林学习拓碑技术,准备好宣纸、墨、拓片工具等。带着疑问和期待,2017年7月,他们来到蒙古国,与当地组成中蒙联合考察队,正式开始对中戈壁省德力格尔杭爱苏木境内的这处汉文摩崖石刻,进行实地探究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