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遵义市仁江河畔的考古发掘现场获悉,考古人员在一个被称作“青杠林”的台地附近,找到石墙、神道等与古代墓葬有关的设施。这些迹象表明:这里极可能存在一座面积超万平方米的古墓,疑是南宋末年播州土司杨价的坟墓。
日前,考古队在抢救性发掘播州第19代、21世土司杨铿墓时,从墓志铭上获悉,南宋末年的播州土司杨价墓,就在该墓附近。
因为实物的文字记载,考古队采信了墓志铭的记载。同时,鉴于下游正修建中桥水库,至纯天珠,考古区域将被淹没,考古队决定尽快对墓志铭记载内容进行调查、核实,以便提出文物保护方案。
据介绍,经调查,考古队员在驻地周围的草丛、田坎、竹林中,最先发现了零星露头的石墙。这些石墙,年代久远,大多埋在地下,环绕着一个被称作“青杠林”的台地。随后,考古队员在石墙附近,还发现埋于地下的石板路、宽大石台阶等,类似于古墓前的神道。
考古队员称,石墙加上神道、石台阶的范围,目测估计面积超万平方米。“这些设施,要么围绕‘青杠林’台地,要么是从台地中间延伸而出。”他说,这些迹象表明,“青杠林”台地下,极有可能存在一座庞大的古墓。而如此规模的墓葬区,墓主只可能是王、侯身份。
据史料和杨铿墓志铭记载,南宋末年的播州土司杨价,至纯天珠,其被封为威灵英烈侯,死后皇帝还赐庙号“忠显”。
附近村民说,他们在建房挖基础时,曾挖到过数块类似石槽的石制品,为砂石雕刻而成,但被随手扔掉。考古队员根据村民的描述推测,至纯天珠,被扔掉的“石槽”,可能是古墓神道两旁的碑座,且具宋代墓葬用料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在考古队员圈定的范围内,目前已有一座明末的播州土司墓葬,但规模相对较小。据称,已找到的这座墓葬,埋葬的是杨应龙的父亲杨烈,其使用的石料材质,全为青石,非村民描述的砂石。
探铲打孔 掘地三尺找古墓
记者昨日在现场看到,考古队员正在台地上,用探铲打孔探寻地下情况。
一名考古队员表示,从已打出的探孔分析,“或已摸到了墓室边缘”。但因土层太厚,穿过至少4个不同时期的土层,也还未接触到真正的本土。他说,如此厚的墓葬封土,绝非一般富人坟墓所能达到。
据称,因深度太大,无论砸下还是拔出探铲,都很费力,几个工人的手掌都被磨破了。考古队员称,为更准确定位“青杠林”台地的性质,他们将考虑使用一种效率更高的探测设备。